摘要 | 第1-5页 |
关键词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Key words | 第11-20页 |
1 绪论 | 第20-42页 |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35页 |
1.1.1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研究动态 | 第20-25页 |
1.1.2 森林群落生态功能研究动态 | 第25-32页 |
1.1.3 森林群落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 第32-35页 |
1.2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35-42页 |
1.2.1 目的意义 | 第35-37页 |
1.2.2 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37-42页 |
2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法 | 第42-64页 |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42-49页 |
2.1.1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 第42页 |
2.1.2 地域分异与区划 | 第42-44页 |
2.1.3 森林植被特点与树种分布 | 第44-49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9页 |
2.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9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49页 |
2.3 标准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49-54页 |
2.3.1 森林类型的划分与样地数的确定 | 第49页 |
2.3.2 林分生长量测定 | 第49-51页 |
2.3.3 群落生物量测定 | 第51-53页 |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53-54页 |
2.4 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54-61页 |
2.4.1 样地材料选择 | 第54-55页 |
2.4.2 物种多样性测度 | 第55-56页 |
2.4.3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的遥感分析 | 第56-61页 |
2.5 主要森林群落生态功能基础研究 | 第61-63页 |
2.5.1 生物量调查样地的选择 | 第61-62页 |
2.5.2 凋落物的收集 | 第62页 |
2.5.3 植物群落与土壤的相关性 | 第62-63页 |
2.6 阔叶化改造与群落结构调控 | 第63-64页 |
2.6.1 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与机制 | 第63页 |
2.6.2 阔叶树促进生长和群落恢复 | 第63-6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4-126页 |
3.1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 | 第64-70页 |
3.1.1 针叶林 | 第64页 |
3.1.2 针阔叶树混交林 | 第64-69页 |
3.1.3 常绿阔叶林 | 第69页 |
3.1.4 落叶阔叶林 | 第69页 |
3.1.5 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 第69页 |
3.1.6 山地矮林灌丛 | 第69页 |
3.1.7 竹林 | 第69-70页 |
3.1.8 经济林 | 第70页 |
3.1.9 小结 | 第70页 |
3.2 主要群落类型土壤特征分析 | 第70-78页 |
3.2.1 土层厚度与森林群落的相互影响 | 第70-71页 |
3.2.2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 | 第71-73页 |
3.2.3 林龄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3页 |
3.2.4 针阔混交林的树种比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73-75页 |
3.2.5 森林群落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75页 |
3.2.6 森林凋落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75-77页 |
3.2.7 小结 | 第77-78页 |
3.3 主要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 | 第78-84页 |
3.3.1 主要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的变化 | 第79-81页 |
3.3.2 主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81-83页 |
3.3.3 小结 | 第83-84页 |
3.4 主要森林群落生物量动态规律 | 第84-91页 |
3.4.1 森林群落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 第84-86页 |
3.4.2 森林生物量增长趋势 | 第86-87页 |
3.4.3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的时空格局 | 第87-88页 |
3.4.4 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 | 第88-90页 |
3.4.5 小结 | 第90-91页 |
3.5 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能流变化 | 第91-97页 |
3.5.1 不同群落年凋落物量及组分 | 第92-93页 |
3.5.2 不同群落凋落物月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93页 |
3.5.3 凋落物量在地理气候区域间的差异 | 第93-94页 |
3.5.4 凋落物量与树木生长性状及群落特征的关系 | 第94-95页 |
3.5.5 凋落物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95-96页 |
3.5.6 小结 | 第96-97页 |
3.6 环境条件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 第97-103页 |
3.6.1 分组 | 第98-100页 |
3.6.2 组内分析 | 第100页 |
3.6.3 组间分析 | 第100-102页 |
3.6.4 小结 | 第102-103页 |
3.7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 第103-114页 |
3.7.1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103-104页 |
3.7.2 浙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 第104-113页 |
3.7.3 浙江森林植被三时段遥感分类结果精度 | 第113页 |
3.7.4 小结 | 第113-114页 |
3.8 群落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 第114-126页 |
3.8.1 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及其机制分析 | 第114-117页 |
3.8.2 阔叶树促进生长和群落恢复 | 第117-121页 |
3.8.3 演替系列现状群落的抚育管理措施 | 第121-122页 |
3.8.4 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恢复策略 | 第122-123页 |
3.8.5 小结 | 第123-126页 |
4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26-134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126-130页 |
4.2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131-134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附录1:本论文中出现的植物中文与拉丁名对照表 | 第146-152页 |
附录2:项目调查与试验林林相图 | 第152-154页 |
附录3:个人简介 | 第154-156页 |
附录4:导师简介 | 第156-158页 |
附录5: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取得的成果和主持的在研项目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