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 ·干扰素 | 第11-16页 |
| ·人干扰素α_(2a) | 第12-14页 |
| ·人干扰素的生产方法 | 第14-15页 |
| ·人干扰素的应用前景 | 第15-16页 |
| ·胸腺肽 | 第16-18页 |
| ·胸腺肽α1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作用 | 第17页 |
| ·胸腺肽α1的生产方法 | 第17-18页 |
| ·胸腺肽α1的应用前景 | 第18页 |
| ·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联用的意义及前景 | 第18页 |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8-28页 |
| ·用大肠杆菌进行基因表达的一般策略 | 第19页 |
| ·影响基因重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 | 第19-24页 |
| ·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形式 | 第24-27页 |
| ·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体系 | 第27-28页 |
| ·重组蛋白的包涵体体外复性研究 | 第28-31页 |
| ·包涵体的形成与分离 | 第28-29页 |
| ·包涵体的变性与体外复性 | 第29-31页 |
| 二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的分子设计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 | 第31-34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的分子设计的原理 | 第31-32页 |
| ·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结构基因的设计 | 第32-34页 |
| 三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4-43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菌种活化 | 第36页 |
| ·种子液的培养 | 第36页 |
| ·发酵培养 | 第36页 |
| ·培养时间对基因工程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培养基组成的影响 | 第37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对大肠杆菌的生长 | 第37-38页 |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基因工程菌的生长 | 第38-39页 |
| ·不同培养时间对精制包涵体得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葡萄糖、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对工程菌生长和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对基因工程大肠杆菌菌生长和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四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的包涵体稀释复性的研究 | 第43-60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 ·实验操作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包涵体的制备 | 第45页 |
| ·粗制包涵体的洗涤 | 第45页 |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45-46页 |
| ·包涵体溶解蛋白的稀释复性 | 第46页 |
| ·DEA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46页 |
| ·SPFF阳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47页 |
| ·考马斯亮兰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7页 |
|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 ·用高效液相色谱鉴定融合蛋白的含量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 ·细胞破碎与包涵体制备 | 第47-48页 |
|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包涵体的洗涤和溶解 | 第48-49页 |
| ·重组人干扰素α_(2a)和胸腺肽α1融合蛋白的包涵体的稀释复性 | 第49-51页 |
| ·DEAE阴离子柱层析 | 第51-57页 |
| ·抗病毒活性的检测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五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建议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附录一 各种试剂的配制 | 第67-70页 |
| 附录二 培养基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