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旱地保水与种植一体化模式及提高WUE机制分析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图表目录第12-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4页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31页
  1.2.1 旱地农业水分生产潜力与高效用水原理第20-25页
  1.2.2 旱地节水技术的研究第25-30页
  1.2.3 旱地作物种植技术研究第30-31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1-34页
  1.3.1 研究目标第32页
  1.3.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3.3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农田微集水种植一体化模式第34-46页
 2.1 农田微集水“沟垄系统”水分调控分析第34-36页
  2.1.1 沟垄系统结构描述第34-35页
  2.1.2 沟垄系统的功能第35-36页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6-37页
  2.2.1 试验条件第36页
  2.2.2 试验设计第36-37页
  2.2.3 试验方法第37页
  2.2.4 测定方法第37页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2.3.1 不同集水方式的水分效应第37-39页
  2.3.2 不同集水方式的温度效应第39页
  2.3.3 不同集水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9-41页
  2.3.4 不同集水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41-42页
  2.3.5 不同集水方式对玉米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第42-43页
 2.4 小结第43-46页
第三章 微孔膜覆盖种植技术模式第46-68页
 3.1 降水资料分析第46-48页
 3.2 新型微孔膜第48-50页
  3.2.1 打孔机具的研制第48-49页
  3.2.2 微孔膜质量检测结果第49-50页
 3.3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50-51页
  3.3.1 小麦微孔膜覆盖试验第50页
  3.3.2 玉米微孔膜覆盖试验第50-51页
  3.3.3 不同规格微孔膜覆盖试验第5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1-65页
  3.4.1 不同处理的水分效应第51-58页
  3.4.2 不同处理的增温效应第58-60页
  3.4.3 对土壤通气状况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0-62页
  3.4.4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第62-65页
 3.5 小结第65-68页
第四章 降雨集流补充灌溉与种植一体化模式第68-82页
 4.1 研究区集雨集流条件第68-70页
  4.1.1 降雨条件分析第68-69页
  4.1.2 下垫面径流测定第69-70页
 4.2 不同作物补充灌溉试验研究第70-77页
  4.2.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70-72页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4.3 作物集雨补灌模式讨论第77-80页
  4.3.1 冬小麦集雨补灌模式第77-79页
  4.3.2 春玉米集雨补灌模式第79-80页
 4.4 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点源根灌试验与节水的理论分析第82-118页
 5.1 根部灌水器的研制与性能评价第83-93页
  5.1.1 问题分析第83-84页
  5.1.2 根部灌水器——微孔渗头的研制第84-87页
  5.1.3 微孔渗头水力性能评价第87-93页
 5.2 根部土壤点源灌水入渗室内实验研究第93-100页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5.2.2 不同质地土壤点源入渗湿润体要素分析第95-99页
  5.2.3 不同入渗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过程第99-100页
 5.3 地下点源根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验证第100-109页
  5.3.1 数学模型第100-103页
  5.3.2 模拟结果验证第103-109页
 5.4 影响灌水入渗因素的模拟分析第109-116页
  5.4.1 层次性土壤剖面第109-111页
  5.4.2 变水头入渗过程第111-116页
 5.5 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点源根灌与稀穴密株种植一体化模式第118-132页
 6.1 稀穴密株种植方式第118-122页
  6.1.1 试验条件第118-120页
  6.1.2 试验设计第120页
  6.1.3 调查测定方法第120-122页
 6.2 稀穴密株种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状况第122-127页
  6.2.1 稀穴密株种植对玉米、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2-123页
  6.2.2 稀穴密株种植群体生态因子分析第123-124页
  6.2.3 稀穴密株种植作物的生理特性分析第124-126页
  6.2.4 稀穴密株种植对作物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26-127页
 6.3 稀穴密株种植与点源根灌结合的节水节本效果第127-129页
  6.3.1 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节水效果第127-129页
  6.3.2 减少根灌设备投入的节本效果第129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129-13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7.2 问题与展望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斯东·巴什拉的物质想象论--兼论鲁迅《野草》中“火”元素想象
下一篇: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的积极作用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