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 ·选区原则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 ·野外工作概况 | 第12-13页 |
| ·室内工作概况 | 第13页 |
| ·采样点位置 | 第13-15页 |
|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范围及采样点位置 | 第13-14页 |
| ·通量研究样品类型及采样点位置 | 第14-15页 |
| ·分析方法及分析质量 | 第15-16页 |
| ·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 第15页 |
| ·数据分析质量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3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景观特征 | 第16-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气候特征 | 第16-17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页 |
| ·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 ·主要土壤类型 | 第18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3页 |
| ·地层 | 第18-19页 |
| ·岩浆岩 | 第19-20页 |
| ·矿产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的建立 | 第23-46页 |
| ·方法简介 | 第23-25页 |
| ·均值方差法 | 第23-24页 |
| ·累积频率法 | 第24页 |
| ·回归分析法 | 第24-25页 |
| ·表层土壤中 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研究 | 第25-46页 |
| ·方法技术 | 第25-27页 |
| ·参比元素(或元素组合)的选取 | 第27-29页 |
| ·主成份分析-参比因子的提取 | 第29-32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As、Cd、Hg、Pb 地球化学异常分离 | 第32-42页 |
| ·成都盆地、太原盆地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克里格插值及地球化学背景图 | 第46-61页 |
| ·空间插值与地球化学背景图 | 第46-50页 |
| ·空间插值方法简介 | 第46-47页 |
| ·区域化变量和变差函数 | 第47-48页 |
|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 第48-50页 |
| ·土壤中As、Cd、Hg、Pb 的变差函数及空间结构特征 | 第50-56页 |
| ·成都盆地As、Cd、Hg、Pb 的变差函数模型 | 第51-52页 |
| ·太原盆地As、Cd、Hg、Pb 的变差函数模型 | 第52-56页 |
| ·克立格插值 | 第56-61页 |
| ·克立格插值原理 | 第56页 |
| ·成都、太原盆地As、Cd、Hg、Pb 克里格插值 | 第56-61页 |
| 第五章 土壤环境中As、Cd、Hg、Pb 的通量研究 | 第61-76页 |
| ·通量研究与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与模型 | 第61-66页 |
| ·土壤环境容量概念 | 第61页 |
| ·土壤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 | 第61-66页 |
| ·成都、太原盆地表层土壤中As、Cd、Hg、Pb 的通量研究 | 第66-74页 |
| ·数据来源 | 第66页 |
| ·灌溉水的年输入量 | 第66-68页 |
| ·干湿沉降年输入量 | 第68-69页 |
| ·化肥年输入量 | 第69-71页 |
| ·农作物收获年输出量 | 第71-72页 |
| ·两盆地不同类型土壤As、Cd、Hg、Pb 的通量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7页 |
| ·土壤As、Cd、Hg、Pb 的含量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 ·成都盆地 | 第76-78页 |
| ·太原盆地 | 第78-79页 |
| ·土壤As、Cd、Hg、Pb 地球化学背景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5页 |
| ·成土母质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 ·地形地貌影响因素 | 第80-82页 |
| ·生物气候影响因素 | 第82-83页 |
| ·时间和人为影响因素 | 第83-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土壤As 元素 | 第85页 |
| ·土壤Cd 元素 | 第85-86页 |
| ·土壤Hg 元素 | 第86页 |
| ·土壤Pb 元素 | 第86-87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87-90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