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简要述评 | 第18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21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3页 |
| ·经济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 3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的概况 | 第24-30页 |
| ·自然、社会条件 | 第24-25页 |
|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的主要做法 | 第25-27页 |
| ·职能改革 | 第25-26页 |
| ·机构改革 | 第26页 |
| ·人事改革 | 第26-27页 |
|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的主要模式 | 第27-29页 |
| ·第一圈层——"两委+三会"模式 | 第27-28页 |
| ·第二圈层——"两委三会一中心+新经济组织"模式 | 第28页 |
| ·第三圈层——"村三委"模式 | 第28-29页 |
| ·新型村级治理改革的评价 | 第29-30页 |
| ·创新和成效 | 第29页 |
| ·面临的窘境 | 第29-30页 |
| 4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资金的结构数量特征 | 第30-37页 |
|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 ·新型村级治理资金的供给主体分析 | 第31-32页 |
| ·地方政府 | 第31-32页 |
| ·农村金融机构 | 第32页 |
| ·村民投资 | 第32页 |
| ·新型村级治理资金的投向及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 ·村级治理资金的投向构成 | 第32-33页 |
| ·村级治理资金投向需求状况分析 | 第33-34页 |
| ·村级治理资金投向需求状况和已投资项目的比较分析 | 第34页 |
| ·新型村级治理资金供需预测分析 | 第34-37页 |
| ·供给总量预测 | 第34-36页 |
| ·需求总量估计 | 第36页 |
| ·供需缺口预测 | 第36-37页 |
| ·新型村级治理资金产生缺口的原因分析 | 第37页 |
| ·村级治理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 第37页 |
| ·城乡统筹对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增加 | 第37页 |
| 5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资金的运行质量分析 | 第37-46页 |
| ·新型村级治理资金配置的分析构架 | 第38-41页 |
| ·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8-40页 |
|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40-41页 |
| ·DEA模型的应用及其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 ·村级治理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及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41-45页 |
| ·村级治理资金配置的规模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 ·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 ·借助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制定适合的扶持政策 | 第47-48页 |
|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一级的财政支出,规范政府履行财政支农的职能 | 第48页 |
|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