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7页 |
一、“孙大午案” | 第11-13页 |
二、华为第一股权纠纷案 | 第13-15页 |
三、正面问题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私募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 | 第17-24页 |
第一节 什么是私募融资 | 第17-19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7页 |
二、私募融资和公募融资 | 第17-19页 |
第二节、私募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 | 第19-24页 |
一、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发展阶段划分 | 第19-20页 |
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融资方式 | 第20-22页 |
三、私募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金融管制下我国资本的困境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我国现有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法律规定 | 第24-28页 |
一、关于融资方式的正面规定 | 第24-25页 |
二、关于“非法集资”的系列禁止性规定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在现有法律制度下企业融资路径分析 | 第28-31页 |
一、公开发行证券(公募融资) | 第28-29页 |
二、借贷资金(债权私募融资) | 第29-31页 |
三、股权私募融资 | 第31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管制的恶果——资本市场的困局 | 第31-36页 |
一、制度挤压下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壮大 | 第32-34页 |
二、制度受益者的困境——证券市场疲软与银行业亏损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缺乏私募融资法律制度供给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历史原因 | 第36-37页 |
二、市场发育方面的原因 | 第37页 |
三、理论认识原因 | 第37-38页 |
四、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私募立法的实践 | 第40-68页 |
第一节 美国私募融资法律制度介绍 | 第40-60页 |
一、美国私募融资法律制度概览 | 第40-45页 |
二、美国(普通)私募法律规范介绍 | 第45-51页 |
三、美国私募立法中的小额发行规范 | 第51-53页 |
四、美国面向职工发行的小额发行规则——规则701 | 第53-57页 |
五、美国对于规避注册的法律限制——合并计算及转售限制 | 第57-60页 |
六、美国私募法律制度评价 | 第60页 |
第二节 日本地区证券私募法律规范对美国的借鉴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证券私募法律规范对美国的借鉴 | 第61-68页 |
一、不成功的首度尝试:1996 年台湾地区“证期会”草案 | 第61-62页 |
二、台湾地区最新私募法律规范 | 第62-68页 |
第四章 建立我国企业私募制度的法律构想 | 第68-82页 |
第一节 我国私募融资的法律实践 | 第68-75页 |
一、对自然人的定向募集 | 第68-72页 |
二、对法人的定向募集 | 第72-75页 |
第二节 我国私募资本的作用 | 第75-77页 |
一、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创立和高科技的产业化 | 第75-76页 |
二、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 第76页 |
三、企业更灵活地募集资金和实行财务管理 | 第76页 |
四、有利于我国的企业改制 | 第76-77页 |
五、提高职工福利 | 第77页 |
第三节 建立完善我国私募融资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77-82页 |
一、私募融资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77-78页 |
二、建立我国企业私募融资制度的法律构想 | 第78-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一、著作 | 第84-85页 |
二、参考论文 | 第85-87页 |
三、新闻报道及其他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