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氰化物的种类及危害 | 第10-13页 |
1.1.1 氰化物的种类 | 第10-11页 |
1.1.2 氰化物的危害 | 第11-13页 |
1.2 氰化物的排放标准 | 第13-14页 |
1.3 氰化物污染来源及其处理技术简介 | 第14-16页 |
1.4 解氰优势菌筛选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1 解氰优势菌的种类 | 第17页 |
1.4.2 解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17-18页 |
1.4.3 微生物降解氰化物的原理及其降解代谢途径 | 第18-19页 |
1.4.4 解氰优势菌筛选常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5 解氰菌选育的研究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23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药品、试剂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2.2 主要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3 解氰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25页 |
2.2.4 解氰菌驯化方法 | 第25-26页 |
2.2.5 解氰菌性能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2.6 最佳解氰培养条件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3.1 解氰优势菌筛选结果和解氰效果比较 | 第28-29页 |
3.2 16~#菌株镜检结果 | 第29-30页 |
3.3 解氰优势菌的生长曲线 | 第30-32页 |
3.4 解氰优势菌降氰力测定 | 第32-35页 |
3.4.1 降氰力和培养时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4.2 降氰力和接种量的关系 | 第33-34页 |
3.4.3 降氰力和氰化物浓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3.5 解氰优势菌最佳培养条件选择 | 第35-38页 |
3.5.1 降氰率和培养pH值的关系 | 第35-36页 |
3.5.2 降氰率和培养温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3.5.3 降氰率和摇床转速的关系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