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一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第11-15页 |
(一)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建立 | 第11-14页 |
1.第一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有关规定 | 第11页 |
2.第二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有关规定 | 第11-13页 |
3.第三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有关规定 | 第13-14页 |
(二) 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发展 | 第14-15页 |
1.美国对我国所做努力的态度 | 第14页 |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努力 | 第14页 |
3.我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 | 第14-15页 |
4.小结 | 第15页 |
二 中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对比 | 第15-40页 |
(一)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15-19页 |
1.美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15-17页 |
2.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法津依据 | 第17-19页 |
3.小结 | 第19页 |
(二)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19-28页 |
1.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 | 第19-23页 |
2.收货人或者发货人的权利 | 第23-24页 |
3.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义务 | 第24-27页 |
4.收货人或者发货人的义务 | 第27-28页 |
(三)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海关的职责 | 第28-36页 |
1.TRIPs中规定的海关当局的职责 | 第28页 |
2.中美规定之比较 | 第28-36页 |
(四)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 | 第36-40页 |
1.TRIPs中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 | 第36页 |
2.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 | 第36-37页 |
3.美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 | 第37-39页 |
4.小结 | 第39-40页 |
三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 | 第40-53页 |
(一) 1995年《条例》的不足 | 第40-42页 |
1.将备案作为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 | 第40页 |
2.担保金和费用的规定不利于权利人 | 第40页 |
3.海关的扣留措施自动延长存在弊端 | 第40-41页 |
4.没有赋予海关调查的权利 | 第41页 |
5.对侵权货物处理的规定不理想 | 第41-42页 |
(二) 我国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修改 | 第42-45页 |
1.将知识产权强制备案修改为自愿备案 | 第42-43页 |
2.对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担保制度的修改 | 第43页 |
3.对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责和程序的修改 | 第43-44页 |
4.解决了有关部门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 | 第44-45页 |
5.扩充了侵权货物处置方式 | 第45页 |
(三)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 | 第45-53页 |
1.备案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 第45-46页 |
2.海关对嫌疑货物的调查 | 第46-47页 |
3.海关保护的客体 | 第47-49页 |
4.平行进口 | 第49-51页 |
5.海关保护措施与民事诉讼中的临时措施的冲突 | 第51-52页 |
6.海关的责任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