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视频服务器 | 第12-13页 |
1.3 嵌入式系统 | 第13-17页 |
1.3.1 嵌入式硬件 | 第13-15页 |
1.3.2 嵌入式 Linux | 第15-17页 |
1.4 课题完成的工作 | 第17-18页 |
第2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第18-39页 |
2.1 图像采集电路 | 第18-19页 |
2.2 视频服务器模块 | 第19-20页 |
2.3 ARM微处理器的相关知识 | 第20-29页 |
2.3.1 ARM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 第20-21页 |
2.3.2 ARM体系结构的存储器格式 | 第21-22页 |
2.3.3 指令长度及数据类型 | 第22页 |
2.3.4 处理器模式 | 第22-23页 |
2.3.5 存储器组织 | 第23-26页 |
2.3.6 异常(Exceptions) | 第26-27页 |
2.3.7 S3C4510B简介 | 第27-29页 |
2.4 电路简介 | 第29-38页 |
2.4.1 以太网接口 | 第29-31页 |
2.4.2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 | 第31-32页 |
2.4.3 SDRAM接口电路 | 第32-34页 |
2.4.4 串行接口电路 | 第34-35页 |
2.4.5 JTAG连接电路 | 第35-36页 |
2.4.6 其他电路 | 第36-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BootLoader的设计和完成 | 第39-52页 |
3.1 BootLoader的概念 | 第39-41页 |
3.1.1 BootLoader所支持的 CPU和嵌入式板 | 第39-40页 |
3.1.2 BootLoader的安装媒介(Installation Medium) | 第40页 |
3.1.3 BootLoader的启动过程是单阶段还是多阶段 | 第40页 |
3.1.4 BootLoader的操作模式(Operation Mode) | 第40-41页 |
3.2 BootLoader的主要任务与典型结构框架 | 第41-50页 |
3.2.1 BootLoader的stage1 | 第41-44页 |
3.2.2 BootLoader的stage2 | 第44-50页 |
3.3 基于本系统的 BootLoader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 第52-66页 |
4.1 图像采集模块 | 第52-53页 |
4.2 Linux编程 | 第53-61页 |
4.2.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 第53-54页 |
4.2.2 Linux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第54-56页 |
4.2.3 Linux网络驱动程序 | 第56-57页 |
4.2.4 以太网驱动程序 | 第57-59页 |
4.2.5 Linux串口编程 | 第59-61页 |
4.3 Linux下的C编程 | 第61-65页 |
4.3.1 GCC编译器 | 第62-63页 |
4.3.2 GNU MAKE | 第63-64页 |
4.3.3 GDB | 第64-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系统的测试 | 第66-73页 |
5.1 开发环境 | 第66-67页 |
5.1.1 硬件开发环境 | 第66-67页 |
5.1.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67页 |
5.2 调试方法 | 第67-72页 |
5.2.1 程序调试步骤 | 第67-68页 |
5.2.2 添加用户应用程序到uClinux | 第68-69页 |
5.2.3 编译uClinux内核 | 第69-71页 |
5.2.4 程序的下载 | 第71-72页 |
5.2.5 程序的调试 | 第72页 |
5.3 测试过程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