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34页 |
| 1.1 林木杂交育种进展 | 第7-14页 |
| 1.1.1 林木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 | 第7页 |
| 1.1.2 林木育种中的杂种优势 | 第7-8页 |
| 1.1.3 杨树杂交育种进程 | 第8-11页 |
| 1.1.4 山杨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1.2 山杨三倍体与突变 | 第14-18页 |
| 1.2.1 三倍体的特点 | 第14-15页 |
| 1.2.2 人工诱导三倍体 | 第15-18页 |
| 1.3 山杨遗传改良目标与方法 | 第18页 |
| 1.4 杨树无性繁殖技术 | 第18-23页 |
| 1.4.1 杨树无性繁殖配套技术 | 第18-19页 |
| 1.4.2 组织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 1.5 遗传多样性与分子标记 | 第23-33页 |
| 1.5.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第23页 |
| 1.5.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1.5.3 SSR标记及其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 1.5.4 杨树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 1.6 开展中美山杨杂交育种研究的目的及理论意义 | 第33-34页 |
| 2 中国山杨与美洲山杨杂交育种 | 第34-59页 |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9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2.1.2 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 2.2.1 山杨与美洲山杨花粉生命力测定 | 第39-41页 |
| 2.2.2 山杨与美洲山杨杂交种子比较 | 第41-42页 |
| 2.2.3 杂种苗苗期选择 | 第42-44页 |
| 2.2.4 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选择 | 第44-47页 |
| 2.2.5 杂交子代无性系测定 | 第47-53页 |
| 2.2.6 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 第53-56页 |
| 2.2.7 三倍体山杨检测 | 第56-5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3 山杨优良杂种无性系微体繁育技术 | 第59-87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3.1.1 材料 | 第59页 |
| 3.1.2 方法 | 第59-60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0-85页 |
| 3.2.1 影响初始培养芽分化的因素 | 第60-72页 |
| 3.2.2 影响继代增殖效果的因素 | 第72-77页 |
| 3.2.3 山杨杂种苗愈伤组织的再生途径 | 第77-78页 |
| 3.2.4 影响组织培养生根的因素 | 第78-81页 |
| 3.2.5 无菌苗微体扦插 | 第81-82页 |
| 3.2.6 炼苗移栽 | 第82-8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3.3.1 影响中美山杨杂种无性系初始培养芽分化的因素 | 第85页 |
| 3.3.2 影响中美山杨杂种无性系继代增殖效果的因素 | 第85页 |
| 3.3.3 山杨杂种苗愈伤组织的再生途径 | 第85-86页 |
| 3.3.4 影响组织培养生根的因素 | 第86页 |
| 3.3.5 无菌苗微体扦插 | 第86页 |
| 3.3.6 炼苗移栽 | 第86-87页 |
| 4 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山杨杂种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87-9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3页 |
| 4.1.1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87-93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 4.2.1 等位基因与多态百分率 | 第93-94页 |
| 4.2.2 DNA水平的遗传变异 | 第94-95页 |
| 4.2.3 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95-9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结论 | 第97-100页 |
| 讨论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