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 菌核病致病机理 | 第9-10页 |
1.1 菌核病侵染方式和过程 | 第9页 |
1.2 菌核病致病原因 | 第9-10页 |
2 寄主的抗病机理 | 第10-13页 |
2.1 原有抗病物质的生成与积累 | 第11页 |
2.2 抗病蛋白的生成 | 第11-12页 |
2.3 可溶性物质的增多 | 第12-13页 |
2.4 水杨酸的诱导和活性氧的释放 | 第13页 |
3 油菜抗病性的免疫诱导 | 第13-14页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1 材料 | 第15页 |
2 方法 | 第15-19页 |
2.1 水培子叶期油菜幼苗 | 第15页 |
2.2 营养钵土培三叶期油菜幼苗 | 第15页 |
2.3 盛花期大田活体接种 | 第15-16页 |
2.4 同位素处理 | 第16页 |
2.5 菌核菌的培养 | 第16页 |
2.6 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2.6.1 可溶性糖及还原糖的提取和测定 | 第16页 |
2.6.2 蔗糖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第16页 |
2.6.3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2.6.4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6.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6.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17页 |
2.6.7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17-18页 |
2.6.8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18页 |
2.6.9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18页 |
2.6.10 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电泳的测定 | 第18页 |
2.6.11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38页 |
1 无机磷素的吸收、转运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19-20页 |
2 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20-24页 |
2.1 子叶期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0-21页 |
2.2 三叶期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1-23页 |
2.3 盛花期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3-24页 |
3 内源SA和ABA水平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24-26页 |
3.1 三叶期脱落酸与水杨酸水平变化 | 第24-25页 |
3.2 六叶期油菜近病斑与远病斑组织内源SA与ABA水平变化 | 第25-26页 |
4 膜脂过氧化及SOD活性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26-29页 |
4.1 不同品种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差异 | 第26-28页 |
4.2 不同品种SOD活性的变化 | 第28-29页 |
5 POD和PPO活性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29-33页 |
5.1 子叶期POD和PPO活性变化 | 第29-30页 |
5.2 盛花期POD和PPO活性变化 | 第30-32页 |
5.3 POD酶谱差异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2-33页 |
6 PAL活性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3-34页 |
7 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4-37页 |
7.1 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7.2 不同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8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8-43页 |
1 无机磷素的吸收、转运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8页 |
2 糖含量及蔗糖酶活性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8-39页 |
3 内源SA和ABA水平变化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4 质膜过氧化及保护酶系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40-42页 |
5 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