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叶黄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6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叶黄素的植物资源 | 第10-13页 |
1.2.1 各种植物中叶黄素的存在形态 | 第11-13页 |
1.3 叶黄素及叶黄素酯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质 | 第13-14页 |
1.4 叶黄素的制备工艺 | 第14-19页 |
1.4.1 金盏菊中叶黄素酯的提取工艺 | 第14-15页 |
1.4.2 叶黄素酯的皂化工艺 | 第15-16页 |
1.4.3 叶黄素的纯化方法 | 第16-18页 |
1.4.4 叶黄素的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5 叶黄素的生理功能 | 第19-23页 |
1.5.1 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 | 第19页 |
1.5.2 叶黄素的抗氧化性能 | 第19-20页 |
1.5.3 叶黄素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功能 | 第20-23页 |
1.6 叶黄素生物转化 | 第23-25页 |
1.6.1 生物转化概况 | 第23页 |
1.6.2 生物转化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7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工作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6-34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HPLC测定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研究 | 第26-33页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原理 | 第26-27页 |
2.2.2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2.2.3 HPLC法定性分析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研究 | 第27-31页 |
2.2.4 HPLC法定量分析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研究 | 第31-33页 |
2.3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叶黄素酯的化学转化工艺研究 | 第34-41页 |
3.1 叶黄素皂化原理 | 第34-35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3.4.1 皂化反应溶剂体系考察 | 第36页 |
3.4.2 KOH浓度对皂化结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皂化时间对皂化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皂化温度对皂化结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5 KOH甲醇溶液加入量对皂化结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叶黄素分离纯化研究 | 第41-48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4.3.1 皂化液过滤固体水洗步骤的研究 | 第43页 |
4.3.2 水洗滤渣叶黄素的提取研究 | 第43-44页 |
4.3.3 正己烷洗涤水洗滤渣的研究 | 第44-45页 |
4.3.4 叶黄素结晶纯化研究 | 第45-47页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叶黄素酯的生物转化产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48-57页 |
5.1 生物转化作用机理 | 第48页 |
5.2 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5.3.1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HPLC测定 | 第49-50页 |
5.3.2 转化效果的评价 | 第50页 |
5.3.3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3.3 候选菌种的选择 | 第50-5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5.3.1 接种糙皮侧耳孢子的转化效果 | 第51-52页 |
5.3.2 接种糙皮侧耳菌种的转化效果 | 第52-54页 |
5.3.3 接种青霉孢子的转化效果 | 第54-55页 |
5.3.4 接种黑曲霉孢子的转化效果 | 第55-56页 |
5.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叶黄素酯的生物转化条件优化 | 第57-62页 |
6.1 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6.2 转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58页 |
6.3 转化条件条件对转化效果影响 | 第58-61页 |
6.3.1 pH值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2 接种量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6.3.3 转化时间对叶黄素含量及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6.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2-6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