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车间内空气污染与空气保洁措施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9页 |
·空气污染物浓度扩散分布的基本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现场观测试验 | 第10页 |
·数学模式手段 | 第10-11页 |
·数值模拟手段 | 第11页 |
·室内流体物理模拟手段 | 第11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全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检测车间内空气污染数学模式 | 第13-24页 |
·空气污染物扩散理论的基本概述 | 第13-20页 |
·大气边界层气体运动的特点及气象要素 | 第13-14页 |
·Navier-Stokes方程 | 第14-16页 |
·大气边界层基本理论之一:梯度—输送理论 | 第16-17页 |
·大气边界层基本理论之二:湍流统计理论 | 第17-19页 |
·大气边界层基本理论之三:相似理论 | 第19-20页 |
·大气边界层基本理论的应用概述 | 第20页 |
·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数学模式 | 第20-21页 |
·质量平衡理论模式 | 第20-21页 |
·室内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箱模式 | 第21页 |
·检测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箱式模式 | 第21-23页 |
·检测车间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动力学过程 | 第21-22页 |
·检测车间空气污染浓度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24-37页 |
·湍流概述 | 第24-25页 |
·湍流模拟方法 | 第25-26页 |
·湍流数学模型 | 第26-31页 |
·雷诺时均控制方程 | 第26页 |
·Boussinesq假设 | 第26-27页 |
·零方程模型 | 第27-28页 |
·一方程模型 | 第28-30页 |
·两方程模型 | 第30-31页 |
·微分方程的离散 | 第31-34页 |
·节点划分方法 | 第32页 |
·有限容积法 | 第32-33页 |
·差分格式 | 第33-34页 |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34-35页 |
·Simple算法 | 第35页 |
·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检测车间空气污染状况的数值模拟 | 第37-58页 |
·室内空气污染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37-38页 |
·FLUENT软件的综述介绍 | 第38-41页 |
·FLUENT软件的功能概括 | 第38-40页 |
·应用FLUENT软件解决流体问题的步骤 | 第40页 |
·FLUENT软件中包含的湍流模型 | 第40-41页 |
·应用FLUENT软件对检测车间空气污染进行模拟 | 第41-45页 |
·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模拟物理模型 | 第42-43页 |
·模拟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CFD控制参数设置 | 第4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58页 |
第五章 检测车间的现场测量实验 | 第58-64页 |
·实验场所简介 | 第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8-60页 |
·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 | 第58-60页 |
·螺旋桨三杯风速风向表 | 第60页 |
·现场测量实验 | 第60-63页 |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寒冷地区检测车间的尾气排放装置 | 第64-79页 |
·通风排烟措施的选择比较 | 第64-69页 |
·常见的通风措施 | 第64-68页 |
·总结以上几种通风方法在寒冷地区应用的缺陷 | 第68页 |
·寒冷地区内燃机修理车间内的排烟方案 | 第68-69页 |
·牡丹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车间内的通风排烟措施 | 第69-77页 |
·循环式尾气排烟装置的结构简图 | 第69-70页 |
·循环排烟装置的工作过程 | 第70-73页 |
·应用中的排烟装置所包含机构的设计 | 第73-77页 |
·局部空间净化的空气洁净措施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9-8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79-80页 |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牡丹江综合性能检测站工位布置图 | 第84-85页 |
摘要 | 第85-88页 |
ABSTRACT | 第88-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