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 第9-19页 |
(一) 道德教育管理卓有成效 | 第9-13页 |
1、发挥主渠道作用,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 | 第9-11页 |
2、采用网络新技术,拓展育人新领域 | 第11-12页 |
3、完善德育管理环境,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 第12-13页 |
(二) 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 第13-19页 |
1、重视科技教育,忽视品德教育,“两张皮”现象泛化 | 第13-15页 |
2、偏重道德认知,轻视实践体验,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 | 第15-17页 |
3、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导致德育管理“真空地” | 第17-18页 |
4、德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 | 第18-19页 |
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 第19-28页 |
(一) 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协调 | 第19-23页 |
1、市场经济多元利益驱动,对道德教育管理理念产生负面效应 | 第19-21页 |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道德教育管理调控乏力 | 第21-23页 |
(二) 道德教育管理机制的缺失 | 第23-28页 |
1、道德教育目标定位理想化,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 第23-25页 |
2、理论教学与实际教育相脱节,缺乏系统性和互动性 | 第25-26页 |
3、对学生道德评价机制的科学性研究不足 | 第26-27页 |
4、缺少稳定专职德育师资队伍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 第27-28页 |
三、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28-43页 |
(一) 深化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道德教育组织保证 | 第28-30页 |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9页 |
2、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前提 | 第29-30页 |
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提高德育管理成效的关键 | 第30页 |
(二)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管理,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 第30-31页 |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性和现实性探索 | 第30页 |
2、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评估工作的研究 | 第30-31页 |
3、加强对德育师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要求 | 第31页 |
(三) 构建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31-34页 |
1、建构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2、构建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基本思想 | 第32-34页 |
(四) 发挥传统道德的借鉴作用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 第34-37页 |
1、传统道德丰富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 | 第34-35页 |
2、传统道德对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五)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拓展道德教育途径 | 第37-39页 |
1、科学管理与服务引导相结合,确保学生社团高质量运作 | 第38页 |
2、发挥学生社团“三自”管理的教育功能,搭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 | 第38-39页 |
(六) 建立多维度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确立科学的评价观 | 第39-43页 |
1、评价内容: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 | 第39-40页 |
2、评价方式:自主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3、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41页 |
4、评价时间:过程评价与终极相结合 | 第41-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