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 | 第12-15页 |
1.1 重复隐性基因配子致死模式 | 第13页 |
1.2 单座位孢子体不育模式 | 第13页 |
1.3 互补孢子不育模式 | 第13-14页 |
1.4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 第14-15页 |
2 水稻亚种间广亲和性的认识 | 第15页 |
3 广亲和基因SS-n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1 广亲和基因S5-n的定位 | 第15-16页 |
3.2 广亲和基因S5-n表达的生物学研究 | 第16页 |
3.3 广亲和基因S5-n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 与S5非等位杂种不育基因位点的研究 | 第17-18页 |
5 杂种不育基因的演化 | 第18-19页 |
6 雄配子体败育基因位点的研究 | 第19-20页 |
7 广亲和基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 | 第20-22页 |
7.1 广亲和品种的鉴定及转育 | 第20-21页 |
7.2 广亲和基因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策略 | 第21-22页 |
8 杂草稻起源分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8.1 杂草稻的形态特征、特性 | 第22页 |
8.2 杂草稻的分类 | 第22页 |
8.3 杂草稻的来源 | 第22-23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发现 | 第2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 结果 | 第30-37页 |
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水稻杂种小穗低育性的QTLs分析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2 结果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穞稻与栽培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48-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第五章 江淮地区杂草稻遗传特性初探 | 第61-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7页 |
2 结果 | 第67-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