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不确定法律概念概说 | 第8-20页 |
一、不确定法律概念释义 | 第8-11页 |
二、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自由裁量 | 第11-14页 |
三、不确定法律概念存在的意义 | 第14-18页 |
(一) 破除了概念法学所臆想的“概念天国”,展示了法律概念的多维向度 | 第14-15页 |
(二) 有利于执法人员对法律概念的解释涉入,形成立法与行政、司法的良性互动 | 第15-17页 |
(三) 通过不确定概念的类型化、具体化,促成法律的发展 | 第17-18页 |
四、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负面效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确定法律概念生成的原因 | 第20-28页 |
一、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 第20-23页 |
二、法律概念的高度抽象化 | 第23-24页 |
三、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事物的发展变化性 | 第24-26页 |
四、立法者的人为选择与设计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不确定法律概念的主要类型 | 第28-36页 |
一、经验性的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规范性的不确定法律概念 | 第28-31页 |
二、类型化概念 | 第31-33页 |
三、一般条项或概括条款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不确定法律概念的价值补充维度 | 第36-47页 |
一、案件类型化的建立 | 第37-40页 |
二、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保护 | 第40-47页 |
(一) 寻求“中间概念” | 第42-43页 |
(二) 价值补充的“三个取向”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