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的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的方法学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9页
 1.1 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过程第10-15页
  1.1.1 优化参数选择第12-13页
  1.1.2 优化指标选择第13-15页
  1.1.3 实验设计第15页
 1.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策略第15-18页
  1.2.1 串行优化法第16-17页
  1.2.2 并行优化法第17-18页
  1.2.3 结合法第18页
 1.3 遗传算法在色谱保留值预测和分离条件智能优化中的应用第18-21页
 1.4 多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第21-29页
 参考文献第29-49页
第二章 改进遗传算法用于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第49-94页
 2.1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的基本原理第49-53页
  2.1.1 多元流动相溶质保留值方程第49-50页
  2.1.2 多台阶梯度洗脱条件下溶质的保留值预测第50页
  2.1.3 线性梯度洗脱条件下的保留值预测第50页
  2.1.4 半峰宽和保留时间的关系第50-51页
  2.1.5 由线性梯度实验数据拟合溶质保留值方程第51页
  2.1.6 色谱分离性能评价-优化指标第51-53页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液相色谱智能优化策略第53-64页
  2.2.1 遗传算法用于分离条件智能优化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第53-55页
  2.2.2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过程第55-63页
   2.2.2.1 等度洗脱过程的优化操作第56-58页
   2.2.2.2 多元台阶梯度优化操作第58-60页
   2.2.2.3 二元线性梯度优化操作第60-62页
   2.2.2.4 复杂样品主成分分析的二元流动相梯度优化策略第62-63页
  2.2.3 遗传算法用于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的特点第63-64页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软件包第64-66页
 2.4 改进遗传算法在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智能优化中的应用第66-88页
  2.4.1 反相离子对色谱分离小肽的条件优化第66-71页
   2.4.1.1 实验部分第66-67页
   2.4.1.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操作第67-69页
   2.4.1.3 结果与讨论第69-71页
  2.4.2 生物碱的反相离子对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第71-78页
   2.4.2.1 实验部分第71-72页
   2.4.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操作第72-75页
   2.4.2.3 结果与讨论第75-78页
  2.4.3 芳香族化合物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第78-83页
   2.4.3.1 实验部分第78页
   2.4.3.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过程第78-83页
  2.4.4 银杏叶提取物主成分分离分析第83-88页
   2.4.4.1 实验部分第83-84页
   2.4.4.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过程第84-88页
 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第三章 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的建立与改进第94-104页
 3.1 多维色谱分离技术的基础理论第94-96页
 3.2 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的建立第96-99页
 3.3 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分析体系的改进第99-101页
 小结第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四章 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在中药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第104-131页
 4.1 川芎甲醇提取液的分离鉴定第104-113页
  4.1.1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4.1.2 结果与讨论第106-113页
 4.2 金银花提取液的成分分析第113-121页
  4.2.1 实验部分第114-115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115-121页
   4.2.2.1 金银花提取液的分离与鉴定第115-119页
   4.2.2.2 金银花和忍冬藤的比较研究第119-120页
   4.2.2.3 不同产地金银花道地药材的对照研究第120-121页
 4.3 银杏叶提取物的成分分析第121-127页
  4.3.1 实验部分第122页
  4.3.2 结果与讨论第122-127页
 小结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第五章 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离线联用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第131-164页
 5.1 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离线联用方法的建立及特点第131-132页
 5.2 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离线联用方法的应用第132-160页
  5.2.1 金银花提取液的分离分析第132-142页
   5.2.1.1 实验部分第133-134页
   5.2.1.2 结果与讨论第134-142页
  5.2.2 补骨脂提取物的分离和鉴定第142-160页
   5.2.2.1 实验部分第143-144页
   5.2.2.2 结果与讨论第144-160页
 小结第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4页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RECK基因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