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辩诉交易本体概览 | 第9-29页 |
一、辩诉交易的源流溯求 | 第9页 |
二、辩诉交易的基本内容 | 第9-13页 |
三、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 辩诉交易的哲学基础 | 第13-14页 |
(二) 辩诉交易的文化基础 | 第14-16页 |
(三) 辩诉交易的价值基础 | 第16-17页 |
(四) 辩诉交易的结构基础 | 第17-18页 |
(五) 辩诉交易的制度基础 | 第18-19页 |
四、辩诉交易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 第19-29页 |
(一) 辩诉交易在美国的运行状况 | 第19-21页 |
(二) 辩诉交易在英国的实践 | 第21-22页 |
(三) 辩诉交易在意大利的适用:依当事人的要求适用刑罚程序 | 第22-24页 |
(四) 德国刑事诉讼中的协商制度 | 第24-26页 |
(五) 辩诉交易在日本、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的传播发展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辩诉交易的理论之争 | 第29-35页 |
一、辩诉交易在国外的存废之争 | 第29-31页 |
(一) 支持派 | 第29-30页 |
(二) 反对派 | 第30页 |
(三) 改革派 | 第30-31页 |
二、辩诉交易在中国的理论辩讨 | 第31-35页 |
(一) 肯定说 | 第31-32页 |
(二) 否定说 | 第32-34页 |
(三) 缓行说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中国建立辩诉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5-44页 |
一、中国建立辩诉交易的必要性 | 第35-40页 |
二、中国建立辩诉交易的可行性 | 第40-44页 |
第四章 中国诉辩协商制度的构建 | 第44-56页 |
一、诉辩协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44-45页 |
(一) 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原则 | 第44页 |
(二) 公正与效率并重原则 | 第44-45页 |
(三) 意思自治原则 | 第45页 |
(四)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5页 |
二、诉辩协商的制度设计 | 第45-50页 |
(一) 诉辩协商的适用范围 | 第45-46页 |
(二) 诉辩协商的主体 | 第46-47页 |
(三) 诉辩协商的内容 | 第47-48页 |
(四) 诉辩协商的程序 | 第48-49页 |
(五) 诉辩协商的保障制度 | 第49页 |
(六) 诉辩协商的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三、中国诉辩协商制度构建下的刑事审判程序之改造 | 第50-56页 |
(一) 证据开示 | 第51-52页 |
(二) 问罪程序 | 第52页 |
(三) 速决程序 | 第52-53页 |
(四) 诉辩协商 | 第53页 |
(五) 普通程序 | 第53-54页 |
(六) 简略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化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中国诉辩协商制度与检察官之起诉裁量权、法官之裁判权、律师之辩护权 | 第56-66页 |
一、中国诉辩协商制度与检察官之起诉裁量权 | 第56-57页 |
二、中国诉辩协商制度与法官之裁判权 | 第57-59页 |
三、中国诉辩协商制度与律师之辩护权 | 第59-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