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攻防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论文背景 | 第8页 |
1.2 现有网络仿真工具的比较 | 第8-9页 |
1.3 网络攻防平台的要求 | 第9-10页 |
1.4 课题任务和论文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仿真技术简介 | 第12-14页 |
2.1 仿真的定义和作用 | 第12页 |
2.2 仿真方法 | 第12-13页 |
2.3 仿真的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第三章 技术背景 | 第14-28页 |
3.1 ISO/OSI参考模型 | 第14-16页 |
3.1.1 物理层 | 第14页 |
3.1.2 数据链路层 | 第14-15页 |
3.1.3 网络层 | 第15页 |
3.1.4 传输层 | 第15页 |
3.1.5 会话层 | 第15-16页 |
3.1.6 表示层 | 第16页 |
3.1.7 应用层 | 第16页 |
3.2 TCP/IP参考模型 | 第16-18页 |
3.2.1 网络接口层 | 第16-17页 |
3.2.2 网络层 | 第17页 |
3.2.3 传输层 | 第17页 |
3.2.4 应用层 | 第17-18页 |
3.3 LINUX操作系统 | 第18-19页 |
3.4 POSIX线程 | 第19-22页 |
3.4.1 线程的创建 | 第20页 |
3.4.2 线程的取消 | 第20-21页 |
3.4.3 线程的互斥 | 第21-22页 |
3.5 动态链接库 | 第22-24页 |
3.5.1 动态链接库的工作原理 | 第23页 |
3.5.2 动态链接库的优点 | 第23页 |
3.5.3 在Linux中动态链接库的创建和使用 | 第23-24页 |
3.6 攻防原理 | 第24-28页 |
3.6.1 主要的攻击方式 | 第24-25页 |
3.6.2 攻击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反攻击技术 | 第25-28页 |
第四章 网络攻防平台整体结构 | 第28-32页 |
4.1 网络攻防平台的逻辑结构 | 第28-29页 |
4.2 网络攻防平台的工作流程 | 第29-30页 |
4.3 网络攻防平台数据流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网络攻防平台设计细节 | 第32-46页 |
5.1 基本数据类型 | 第32-34页 |
5.1.1 u_int_x系列 | 第32页 |
5.1.2 类ADP_EcInfo | 第32-33页 |
5.1.3 ProtocolPacket系列 | 第33-34页 |
5.1.4 PacketListener系列 | 第34页 |
5.2 “集线器”的实现原理 | 第34-36页 |
5.2.1 设计原理 | 第34-35页 |
5.2.2 接口 | 第35-36页 |
5.3 “虚拟网卡”的实现原理 | 第36-38页 |
5.3.1 设计原理 | 第37页 |
5.3.2 接口 | 第37-38页 |
5.4 “功能单元”的实现原理 | 第38-40页 |
5.4.1 设计原理 | 第39页 |
5.4.2 接口 | 第39-40页 |
5.5 “功能单元集合”的实现原理 | 第40-42页 |
5.5.1 设计原理 | 第41页 |
5.5.2 接口 | 第41-42页 |
5.6 “网络设备”的实现原理 | 第42-43页 |
5.6.1 设计原理 | 第42-43页 |
5.6.2 接口 | 第43页 |
5.7 “虚拟路由器”的实现原理 | 第43-44页 |
5.8 “虚拟防火墙”的实现原理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网络攻防平台使用说明 | 第46-56页 |
6.1 系统要求 | 第46页 |
6.1.1 硬件环境 | 第46页 |
6.1.2 软件环境 | 第46页 |
6.2 文件组织结构 | 第46-48页 |
6.2.1 工程文件 | 第46-47页 |
6.2.2 功能文件 | 第47页 |
6.2.3 程序文件 | 第47页 |
6.2.4 日志文件 | 第47页 |
6.2.5 临时文件 | 第47-48页 |
6.3 使用说明 | 第48-56页 |
6.3.1 仿真需求描述 | 第48页 |
6.3.2 启动网络攻防平台 | 第48-49页 |
6.3.3 保存工程 | 第49页 |
6.3.4 编写程序文件 | 第49-52页 |
6.3.5 构建网络 | 第52-53页 |
6.3.6 运行 | 第53-56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56-58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6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