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面对“学术史时代” | 第10-15页 |
二、《西游记》学术史对象的确认与主体自觉 | 第15-21页 |
三、也说“真理与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一编 明清《西游记》学术史轨迹 | 第25-94页 |
第一章 明清《西游记》学术史概述 | 第26-40页 |
一、明清之际社会剧变与《西游记》学术背景 | 第26-34页 |
二、明清《西游记》学术史鸟瞰 | 第34-40页 |
第二章 明代《西游记》评点 | 第40-61页 |
一、冰泮发蛰,百草权舆:作为《西游记》评本发轫的世本 | 第40-51页 |
二、李评本与《西游记》评点的成熟 | 第51-61页 |
第三章 清代《西游记》评点 | 第61-94页 |
一、《西游证道书》:清代《西游记》文本发展的主潮 | 第61-73页 |
二、《西游真诠》与“谈禅”说 | 第73-84页 |
三、儒学别体——《新说西游记》 | 第84-94页 |
第二编 现代《西游记》学术史进程 | 第94-172页 |
第四章 现代《西游记》学术史概述 | 第95-114页 |
一、“五四”新文化与现代《西游记》研究开端 | 第95-98页 |
二、现代《西游记》研究的辉煌历程 | 第98-104页 |
三、现代学术范式:一个历史的总结 | 第104-114页 |
第五章 鲁迅与胡适 | 第114-140页 |
一、鲁迅、胡适与《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 | 第114-124页 |
二、胡适对现代《西游记》学术史的一个特殊贡献 | 第124-133页 |
三、同而异体、和而不同:鲁迅、胡适的学术差异 | 第133-140页 |
第六章 郑振铎、孙楷第和刘修业 | 第140-172页 |
一、《<西游记>的演化》:现代小说研究的世纪“杰构” | 第140-150页 |
二、独树一帜、另辟异流:孙楷第的《西游记》版本目录学研究 | 第150-160页 |
三、刘修业:吴承恩研究集大成 | 第160-172页 |
第三编 当代《西游记》学术史流向 | 第172-265页 |
第七章 当代《西游记》学术史概述 | 第173-192页 |
一、当代《西游记》研究历史回眸 | 第173-178页 |
二、《西游记研究论文集》:建国以来(17年间)《西游记》研究的精华 | 第178-184页 |
三、首届全国《西游记》学术讨论会:新时期《西游记》研究的振兴 | 第184-192页 |
第八章 《西游记》成书(源流)论 | 第192-226页 |
一、关于《西游记》成书阶段的划分 | 第192-198页 |
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的“祖宗”? | 第198-209页 |
三、《西游记》杂剧对后世百回本小说的作用与影响 | 第209-219页 |
四、对《西游记》平话的认识 | 第219-226页 |
第九章 《西游记》作者与版本论 | 第226-243页 |
一、旷日持久的《西游记》作者之争 | 第226-234页 |
二、异军突起的《西游记》版本研究 | 第234-243页 |
第十章 《西游记》文本解读 | 第243-265页 |
一、新时期《西游记》主题观的变迁 | 第243-253页 |
二、《西游记》文化阐释 | 第253-265页 |
附:《西游记》八十一难与《还源篇》未必侔合——对李安纲《西游记》文化研究的一点批评 | 第265-275页 |
余论:关于构建“《西游》学”的一点感想 | 第275-278页 |
附录一:现代《西游记》学术论文要目索引(略) | 第278页 |
附录二: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 | 第278-283页 |
后记 | 第283-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