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陕西茶商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5页 |
| ·对茶马贸易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对国内贸易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对茶叶商人的研究 | 第13页 |
| ·对陕西茶商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茶马贸易与陕西茶商 | 第17-28页 |
| ·历史悠久的陕茶 | 第17页 |
| ·西部少数民族对茶叶的大量需求 | 第17-19页 |
| ·茶叶自身的天然属性 | 第17-18页 |
| ·饮茶风习的发展 | 第18页 |
|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 | 第18-19页 |
| ·茶马贸易的起源 | 第19-20页 |
| ·明清茶马贸易与陕西茶商 | 第20-23页 |
| ·明清茶马贸易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23-25页 |
| ·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 第25-28页 |
| ·加强了中央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联系 | 第25页 |
| ·有效地巩固了祖国西北的边防 | 第25-26页 |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明清陕西茶商的崛起 | 第28-36页 |
| ·清代西北茶叶贸易的商品化 | 第28-31页 |
| ·清末茶马贸易的衰落 | 第28-30页 |
| ·茶叶贸易的商品化 | 第30-31页 |
| ·关中核心农区陕商的兴起 | 第31-36页 |
| ·历史基础 | 第31页 |
| ·经济原因 | 第31-36页 |
| 第四章 陕西茶商的边茶贸易 | 第36-46页 |
| ·陕商茶叶贸易交易规模 | 第36-38页 |
| ·经商路线 | 第38-39页 |
| ·西北边茶 | 第38页 |
| ·西南边茶 | 第38-39页 |
| ·陕西茶商经营方式 | 第39-42页 |
| ·西北边茶的贸易方式 | 第39-40页 |
| ·西南边茶贸易方式 | 第40-42页 |
| ·清代陕西茶商的经营方式 | 第42页 |
| ·清代陕西商帮结构的变化 | 第42-43页 |
| ·茶叶品种的变化 | 第43-44页 |
| ·陕西茶商经商路线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陕西茶商的经营艺术与效益 | 第46-61页 |
| ·陕西茶商的经营艺术 | 第46-51页 |
| ·经营灵活,形式多样 | 第46-47页 |
| ·注重信息,随行就市 | 第47-48页 |
| ·节俭成裘,注重积累 | 第48-49页 |
| ·以销定销,讲究质量 | 第49-50页 |
| ·创造名牌,树立商誉 | 第50页 |
| ·顺应供求,于时论价 | 第50-51页 |
| ·陕西茶商的利润分配 | 第51-52页 |
| ·陕西茶商的特点 | 第52-55页 |
| ·历史继承性 | 第52-53页 |
| ·兼营性 | 第53页 |
| ·封建性 | 第53-55页 |
|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 | 第55页 |
| ·陕西茶商的社会、经济效益 | 第55-61页 |
| ·陕商茶业贸易与泾三两县的发展 | 第55-58页 |
| ·陕商茶叶贸易与沿途市镇的兴盛 | 第58-59页 |
| ·陕西茶商与锅庄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近代陕西茶商的衰落 | 第61-68页 |
| ·近代陕西经济的恶化 | 第61-63页 |
| ·清末陕西茶商的分化与改组 | 第63-65页 |
| ·战乱对陕西茶商的重创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