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复保险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 第9-18页 |
1.1 复保险的定义、立法意旨及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9-13页 |
1.1.1 复保险的定义 | 第9页 |
1.1.2 复保险制度的立法意旨 | 第9-11页 |
1.1.3 复保险定义评析 | 第11-12页 |
1.1.4 复保险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2-13页 |
1.1.4.1 复保险与共同保险 | 第12页 |
1.1.4.2 复保险与再保险 | 第12-13页 |
1.1.4.3 复保险与保险竞合 | 第13页 |
1.1.4.4 复保险与超额保险 | 第13页 |
1.2 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 第13-18页 |
1.2.1 《保险法》中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1.2.2 对复保险构成要件的补充建议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复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8-22页 |
2.1 复保险适用范围的不同观点 | 第18-20页 |
2.1.1 复保险适用于所有险种 | 第18-19页 |
2.1.2 复保险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原则 | 第19页 |
2.1.3 复保险适用于损害填补保险原则 | 第19-20页 |
2.2 复保险适用范围原则评析 | 第20-22页 |
2.2.1 复保险适用于所有险种原则评析 | 第20页 |
2.2.2 复保险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原则评析 | 第20页 |
2.2.3 复保险适用于损害填补类保险原则评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复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 | 第22-26页 |
3.1 善意复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 | 第22-24页 |
3.1.1 各国不同立法例评析 | 第22-23页 |
3.1.2 对善意复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的建议 | 第23-24页 |
3.2 恶意复保险的法律效力 | 第24-26页 |
3.2.1 通说对恶意复保险的效力认定 | 第24页 |
3.2.2 恶意复保险无效的范围的探讨 | 第24-25页 |
3.2.3 增补恶意复保险法律效力规定的建议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复保险投保人的通知义务 | 第26-33页 |
4.1 设立通知义务的立法意旨 | 第26-28页 |
4.2 通知义务的内容及通知义务的履行 | 第28-29页 |
4.2.1 通知义务的内容 | 第28页 |
4.2.2 通知义务的履行 | 第28-29页 |
4.3 复保险通知义务与告知义务比较 | 第29-31页 |
4.3.1 复保险通知义务与告知义务的区别 | 第29-30页 |
4.3.2 违反通知义务是否属违反告知义务 | 第30-31页 |
4.4 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31-33页 |
4.4.1 台湾地区及国外立法 | 第31-32页 |
4.4.2 对我国违反通知义务立法的建议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复保险中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权益评说 | 第33-43页 |
5.1 被保险人的权益 | 第33-35页 |
5.1.1 被保险人的索赔权 | 第33-34页 |
5.1.1.1 被保险人的索赔方式 | 第33页 |
5.1.1.2 被保险人的最大索赔数额 | 第33-34页 |
5.1.2 被保险人的保费返还请求权 | 第34-35页 |
5.2 保险人相关权益探讨 | 第35-43页 |
5.2.1 保险人行使解除权是否与行使撤消权相排斥 | 第35-37页 |
5.2.1.1 台湾理论界对此的不同看法 | 第35-36页 |
5.2.1.2 笔者对保险人解除权的认识 | 第36-37页 |
5.2.2 保险人之间的分摊 | 第37-40页 |
5.2.2.1 保险人之间的分摊方式 | 第37-38页 |
5.2.2.2 各种责任分配条款竞合时的处理 | 第38-39页 |
5.2.2.3 对复保险分摊条件的修改建议 | 第39-40页 |
5.2.3 保险人之间的追偿权 | 第40-43页 |
5.2.3.1 复保险人之间追偿权的性质 | 第40-41页 |
5.2.3.2 复保险人之间追偿权行使的方式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