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前言 | 第6-1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7-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研究区研究概况 | 第9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 第9-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9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 第1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2-15页 |
| ·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 ·资源及工业分布现状 | 第13-14页 |
| ·地质概况 | 第14-15页 |
| 第2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15-22页 |
|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15页 |
| ·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15页 |
| ·分析结果 | 第15-20页 |
| ·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20-22页 |
| 第3章 水系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及形貌特征 | 第22-27页 |
| ·沉积物的组成模式 | 第22页 |
| ·金沙江水系沉积物的矿物组成 | 第22-24页 |
| ·沉积物的形貌特征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4章 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 第27-44页 |
| ·水系沉积物的水环境特征 | 第27页 |
| ·重金属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 ·重金属的沿江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 ·重金属沿干流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 ·各支流的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 ·重金属的剖面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 ·不同粒度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对比 | 第35-39页 |
| ·不同粒度中重金属沿江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 ·不同粒度间同种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 第38-39页 |
| ·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 第39-43页 |
| ·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 ·因子分析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 第44-57页 |
| ·重金属形态分类 | 第44-45页 |
| ·形态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 ·形态分析的一般方法 | 第45-46页 |
|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46-47页 |
| ·重金属形态分析的测试条件 | 第47页 |
| ·分析测试过程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 ·分析结果 | 第47-54页 |
| ·分析结果比较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 第57-83页 |
|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7-58页 |
| ·评价标准的选择 | 第57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7-58页 |
| ·地质累积指数法(I_(GEO)) | 第58-64页 |
| ·地质积累指数法简介 | 第58页 |
| ·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58-64页 |
| ·污染负荷指数法(PLI) | 第64-71页 |
| ·污染负荷指数法简介 | 第64-65页 |
|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65-71页 |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 第71-81页 |
| ·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简介 | 第71-75页 |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 第75-81页 |
| ·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81-82页 |
| ·小结 | 第82-83页 |
| 第7章 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 | 第83-88页 |
| ·重金属的来源 | 第83-86页 |
| ·自然因素 | 第83-84页 |
| ·人为因素 | 第84-86页 |
| ·污染的防治对策 | 第86-88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