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第一章 积雪草和狗筋蔓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34页 |
·积雪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临床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积雪草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19页 |
·三萜类 | 第13-16页 |
·多炔烯类 | 第16页 |
·单萜、倍半萜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类及脂肪酸化合物 | 第17-18页 |
·其他成分 | 第18-19页 |
·积雪草药理研究 | 第19-23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20页 |
·抗癫痫作用 | 第20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0-21页 |
·抑制黑素合成 | 第21页 |
·防止粘膜损伤 | 第21-22页 |
·促进伤口愈合 | 第22页 |
·抗乳腺增生 | 第22页 |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 | 第22页 |
·抗抑郁 | 第22-23页 |
·镇痛 | 第23页 |
·积雪草临床应用 | 第23-24页 |
·治疗微血管病及静脉功能不全改善微循环 | 第23页 |
·治疗牙周炎、皮肤痛、跌打损伤和创伤 | 第23-24页 |
·减肥 | 第24页 |
·其它 | 第24页 |
·讨论 | 第24页 |
·狗筋蔓及同类相关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第24-34页 |
·芳香族化合物 | 第25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25页 |
·甾族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萜类化合物 | 第26-28页 |
·降倍半萜、二萜化合物 | 第26页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26-28页 |
·生物碱 | 第28页 |
·蒽醌类化合物 | 第28-29页 |
·环肽类物质 | 第29-32页 |
·其它成分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积雪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34-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34-35页 |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 | 第35-36页 |
·正丁醇提取物的分离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积雪草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 第37-71页 |
·化合物1 的结构解析 | 第37-44页 |
·化合物2 的结构解析 | 第44-51页 |
·化合物3 的结构解析 | 第51-52页 |
·化合物4 的结构解析 | 第52-53页 |
·化合物5 的结构解析 | 第53-55页 |
·化合物6 的结构解析 | 第55-60页 |
·化合物7 的结构解析 | 第60-61页 |
·化合物8-22 的结构鉴定 | 第61-71页 |
第四章 狗筋蔓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第71-75页 |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71页 |
·石油醚提取物分离 | 第71-72页 |
·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 | 第72-73页 |
·正丁醇提取物的分离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狗筋蔓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 第75-99页 |
·化合物23 的结构解析 | 第75-81页 |
·化合物24 的结构解析 | 第81-87页 |
·化合物25 的结构解析 | 第87-88页 |
·化合物26-37 的结构鉴定 | 第88-99页 |
第六章 药理作用及黄酮分子抗组胺构效计算 | 第99-114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99-101页 |
·MTT方法的测定原理 | 第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页 |
·实验结果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对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 第101-106页 |
·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页 |
·实验动物 | 第102-103页 |
·操作过程 | 第103-104页 |
·实验结果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简单黄酮类化合物抗组胺的构效关系 | 第106-114页 |
·对接和能量最低化 | 第108-110页 |
·疏水-亲水相互作用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实验仪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第114-1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14-115页 |
·制备用HPLC柱类型 | 第115-116页 |
·化学试剂 | 第116-117页 |
·显色剂 | 第117页 |
·柱层析填料 | 第117页 |
·薄层层析 | 第117-118页 |
第八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