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一、优良家风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一)家风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优良家风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 第22-25页 |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一)初中生的概念及特征 | 第25-26页 |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 第26-29页 |
三、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9页 |
(二)习近平关于家风的相关论述 | 第29-30页 |
(三)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四)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 第32-45页 |
一、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 第32-38页 |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 第32-33页 |
(二)新时代初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第33-36页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36-38页 |
二、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 第38-45页 |
(一)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 第39-41页 |
(二)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完整的逻辑框架体系 | 第41-45页 |
第三章 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5-67页 |
一、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45-56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45-54页 |
(二)访谈调查 | 第54-56页 |
二、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6-62页 |
(一)初中生自身方面 | 第56-57页 |
(二)家庭方面 | 第57-59页 |
(三)学校方面 | 第59-61页 |
(四)社会方面 | 第61-62页 |
三、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2-67页 |
(一)初中生自身因素 | 第62-63页 |
(二)家庭因素 | 第63-64页 |
(三)学校因素 | 第64-65页 |
(四)社会因素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优良家风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 | 第67-80页 |
一、初中生自身方面 | 第67-68页 |
(一)加强自主学习,增强对优良家风的认识和理解 | 第67页 |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对优良家风的认同感 | 第67-68页 |
二、家庭方面 | 第68-72页 |
(一)激浊扬清,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 | 第68-69页 |
(二)与时俱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 第69-70页 |
(三)榜样示范,提升优良家风的教育实效 | 第70-71页 |
(四)因“家”制宜,培育有特色的优良家风 | 第71-72页 |
三、学校方面 | 第72-76页 |
(一)抓牢课堂教育主阵地,对初中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 第72-73页 |
(二)拓宽课外实践渠道,开展优良家风教育 | 第73-75页 |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家风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校园环境 | 第75-76页 |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优良家风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 第76页 |
四、社会方面 | 第76-80页 |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为优良家风的宣传教育提供保障 | 第76-78页 |
(二)挖掘整合优良家风资源,强化优良家风的保护和利用 | 第78页 |
(三)发挥新媒体的宣传功能,促进优良家风与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深度融合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84-87页 |
附录B:学生访谈提纲 | 第87-88页 |
附录C:家长访谈提纲 | 第88-89页 |
附录D:教师访谈提纲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