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甲寅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 第10-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7页 |
| ·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研究工作状况 | 第10-12页 |
| ·云南省山区地质灾害之环境影响因素及危害情况 | 第12-16页 |
| ·工作区的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概况 | 第16页 |
|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 ·构建坡体变形模式及确立潜在滑动面的电算化流程 | 第17页 |
| ·泥石流复合分区 | 第17-18页 |
| ·地质环境育灾条件的量化分区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山区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工作现状 | 第19-24页 |
| ·山区地质灾害的成链性 | 第19页 |
| ·斜坡的破坏模式与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 ·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分类介绍 | 第20-21页 |
| ·斜坡的破坏模式分类及对应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 | 第22-23页 |
| ·灾害监测 | 第22页 |
| ·预警体系 | 第22-23页 |
| ·开展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可推广应用的山区地质灾害改进分析、评价法 | 第24-32页 |
| ·改进的边坡稳定性圆弧条分法 | 第24-30页 |
| ·圆弧条分法的解析解 | 第24-26页 |
| ·潜在滑动面的确定 | 第26-29页 |
| ·复杂坡形条件下改进园弧条分法的运用 | 第29-30页 |
| ·泥石流复合分区与起动临界条件分析 | 第30-32页 |
| ·泥石流的复合分区 | 第30-31页 |
| ·泥石流起动的动力学临界条件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甲寅乡政府驻地地质灾害现状与发育特征 | 第32-57页 |
| ·地质环境条件 | 第32-37页 |
| ·区位与自然地理 | 第32-34页 |
| ·地层岩性与工程岩组划分 | 第34-35页 |
| ·地质构造 | 第35-36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6-3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7页 |
| ·地质灾害现状与发育特征 | 第37-57页 |
| ·综述 | 第37-39页 |
| ·滑坡和崩塌 | 第39-51页 |
| ·泥石流 | 第51-56页 |
| ·不稳定斜坡及路基塌陷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甲寅乡政府驻地地质灾害成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 ·云南省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1页 |
| ·滑坡灾害的成因概述 | 第57-59页 |
| ·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概述 | 第59-61页 |
| ·甲寅乡政府驻地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 ·内在因素 | 第61-63页 |
| ·外部影响因素 | 第63页 |
| ·灾害链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地质环境育灾条件分区及防治对策 | 第64-77页 |
| ·地质环境育灾条件量化分区 | 第64-68页 |
| ·分区的目的、范围 | 第64页 |
| ·分区的依据 | 第64页 |
| ·主控因素和敏感因素 | 第64-65页 |
| ·分区原则 | 第65页 |
| ·分区结果 | 第65-68页 |
| ·防治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 | 第68-77页 |
| ·防治工作基本思路 | 第68页 |
| ·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 第68-69页 |
| ·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措施 | 第69-72页 |
| ·防治方案的选比 | 第72-74页 |
| ·防治工程的实施 | 第74-7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80页 |
| ·地质环境条件 | 第77页 |
| ·地质灾害特征 | 第77-78页 |
| ·地质灾害成灾机理 | 第78页 |
| ·防治对策 | 第78-79页 |
| ·防治工程效益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