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理论及其数据库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方剂配伍理论 | 第10-49页 |
| 1 总论 | 第10-11页 |
| 2 七情和合 | 第11-17页 |
| ·相须 | 第11-12页 |
| ·相使 | 第12页 |
| ·相畏相杀 | 第12-14页 |
| ·相恶 | 第14-15页 |
| ·相反 | 第15-17页 |
| 3 药性配伍 | 第17-23页 |
| ·性味配伍 | 第17-20页 |
| ·辛甘化阳 | 第18页 |
| ·酸甘化阴 | 第18-19页 |
| ·辛开苦降 | 第19-20页 |
| ·升降浮沉 | 第20-23页 |
| ·升降气机 | 第20-22页 |
| ·升阳泻火(升阳散火) | 第22页 |
| ·升降相因 | 第22-23页 |
| 4 君臣佐使 | 第23-30页 |
|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 ·反佐 | 第24-30页 |
| ·反佐以防止病与药物相互格拒 | 第25页 |
| ·反佐以防药性太过 | 第25-30页 |
| ·润燥反佐 | 第25-26页 |
| ·敛散反佐 | 第26-27页 |
| ·寒热反佐 | 第27-28页 |
| ·补泻反佐 | 第28-29页 |
| ·行止反佐 | 第29-30页 |
| 5 治法配伍 | 第30-45页 |
| ·八法互用 | 第30-34页 |
| ·寒热并用(温清互用) | 第30-32页 |
| ·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 | 第30-31页 |
| ·表寒里热,治以解表清里 | 第31页 |
| ·寒热错杂于中,治以寒热药并用 | 第31页 |
| ·热痞阳虚,治以泄热温阳 | 第31-32页 |
| ·消补兼施 | 第32-33页 |
| ·攻补兼施 | 第33页 |
| ·清补并用 | 第33-34页 |
| ·温泻并用 | 第34页 |
| ·根据五行学说的配伍 | 第34-36页 |
| ·根据五行特性、属性归类配伍用药 | 第34-35页 |
| ·根据五行特性配伍用药 | 第34页 |
| ·根据五行属性归类配伍用药 | 第34-35页 |
|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配伍用药 | 第35-36页 |
|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配伍用药 | 第35页 |
|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配伍用药 | 第35-36页 |
| ·其它特殊治法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 第36-45页 |
| ·逆流挽舟 | 第36-37页 |
| ·釜底抽薪 | 第37页 |
| ·提壶揭盖 | 第37-38页 |
| ·引火归原 | 第38-40页 |
| ·开上通下(腑病治脏、下病上取) | 第40-41页 |
| ·上病下取(腑病治脏) | 第41-42页 |
| ·甘温除热 | 第42-43页 |
| ·热因热用 | 第43页 |
| ·寒因寒用 | 第43-44页 |
| ·通因通用 | 第44页 |
| ·塞因塞用 | 第44-45页 |
| 6 药对配伍 | 第45-49页 |
| ·历史沿革 | 第46页 |
| ·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 ·临床应用 | 第47-49页 |
| 第二部分 方剂配伍理论数据库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66页 |
| 1 数据库查询系统功能需求及资料来源 | 第49页 |
| 2 数据库查询系统设计方案 | 第49-51页 |
| ·系统结构 | 第49-50页 |
| ·数据库选型 | 第50页 |
| ·Web编程语言 | 第50-51页 |
| 3 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实现 | 第51-63页 |
| ·创建Activc Servcr Page页 | 第51-53页 |
| ·向浏览器发送内容 | 第53-57页 |
| ·访问数据库 | 第57-62页 |
| ·在Access中创建表 | 第62-63页 |
| 4 数据库查询系统功能展示 | 第63-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鸣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