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4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常规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第12-24页
     ·微生物生化反应基础理论概述第12-21页
     ·常规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第21-23页
     ·常规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趋势第23-24页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第24-36页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第24-34页
     ·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趋势第34-36页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6-41页
     ·研究内容第36-38页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8-41页
第二章 优化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研究第41-59页
   ·微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第41-44页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第41页
     ·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第41-42页
     ·微生态系统的特性第42-44页
   ·微生态系统的生物降解机制第44-48页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微生态关系第44-46页
     ·微生态系统的生物降解机制第46-48页
   ·生物降解过程微生态系统作用分析第48-51页
     ·活性污泥微生态系统第48-49页
     ·生物膜微生态系统第49页
     ·厌氧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第49-50页
     ·脱氮除磷微生态系统第50页
     ·环境水体中的微生态系统第50-51页
   ·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的优化第51-57页
     ·生物降解系统中的微生物分类第51-53页
     ·微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第53页
     ·优化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方法研究第53-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复合菌群富集培养及微生态演替研究第59-79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材料第59-61页
     ·方法第61-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7页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复合菌群富集培养的影响第63-65页
     ·复合菌群的常规富集培养第65-67页
     ·选择培养基对复合菌群的富集培养第67-72页
     ·富集培养液OD值与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分析第72-73页
     ·复合菌群富集培养及微生态演替分析第73-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复合菌群对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研究第79-93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材料第79-80页
     ·方法第80-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1页
     ·不同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群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性能第81-85页
     ·复合培养基培养复合菌群对污染水体的降解性能第85-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复合菌群对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第93-115页
   ·材料与方法第93-101页
     ·材料第93-94页
     ·方法第94-101页
   ·结果与分析第101-112页
     ·投加复合菌群对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第101-106页
     ·引种复合菌群对活性污泥系统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第106-110页
     ·引种复合菌群对生物膜系统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第110-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5页
第六章 复合菌群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研究第115-133页
   ·材料与方法第115-120页
     ·材料第115-116页
     ·方法第116-120页
   ·结果与分析第120-131页
     ·复合菌群共培养生物膜过程分析第120-121页
     ·微生态系统优化方法研究第121-124页
     ·蒙脱石为生物载体的SBR法生物降解性能第124-126页
     ·弹性立体填料生物载体SBR法生物降解性能第126-128页
     ·复合菌群微生态系统生物降解性能分析第128-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33-135页
   ·结论第133-134页
   ·建议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5页
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P-WDM光网络传输损伤评估和仿真软件的研制
下一篇:移动IP的切换及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