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0 前言 | 第8-21页 |
| ·廓清概念及其关系 | 第8-1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 第16-18页 |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8-21页 |
| 上篇 背景与生成 | 第21-85页 |
| 1 背景 | 第22-46页 |
| ·自我,在“饱和社会”里迷失 | 第22-29页 |
| ·社会的饱和与关系的增殖 | 第22-26页 |
| ·“被植入的自我”与自我的分裂 | 第26-28页 |
| ·后现代的“多重心灵” | 第28-29页 |
| ·现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发展的导引 | 第29-39页 |
| ·范式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批判的理论武器 | 第30-32页 |
| ·现象学: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32-33页 |
| ·解释学:从方法论解释学到哲学解释学的发展 | 第33-34页 |
| ·语言哲学:由“图画”到“游戏”的转向 | 第34-35页 |
| ·德里达的话语解构主义: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清理地基 | 第35-36页 |
| ·福科的知识考古社会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脚手架 | 第36-39页 |
| ·现代心理学的危机与困境 | 第39-46页 |
| ·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现代心理学的失败 | 第39-41页 |
| ·内源论与外成论“两极摇摆”的理论困境 | 第41-43页 |
| ·现代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 ·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孵化器” | 第45-46页 |
| 2 生成 | 第46-85页 |
| ·社会建构论在知识社会学中的形成与发展 | 第46-59页 |
| ·古典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47-50页 |
| ·社会建构论的“圣经”:《社会实体的建构》 | 第50-53页 |
| ·SSK与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发展 | 第53-59页 |
| ·社会建构论在心理学中的孕育与生成 | 第59-85页 |
| ·机能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序曲 | 第59-61页 |
|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倾向 | 第61-62页 |
| ·符号互动论中的社会建构论思想 | 第62-66页 |
| ·文化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思想 | 第66-70页 |
| ·皮亚杰的个体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 第70-74页 |
| ·维果茨基理论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奠基作用 | 第74-78页 |
| ·格根心理学思想的衍变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形成 | 第78-85页 |
| 中篇 思想与理论 | 第85-153页 |
| 3 思想内核 | 第85-93页 |
| ·批判: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 第85-87页 |
| ·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 第87-89页 |
| ·话语:社会借以实现建构的媒介 | 第89-91页 |
| ·互动:社会建构论思想在学科研究中的具体落实 | 第91-93页 |
| 4 自我理论 | 第93-132页 |
| ·盘点: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 第93-103页 |
| ·现代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混乱 | 第93-95页 |
| ·现代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三层错位 | 第95-98页 |
| ·浪漫主义的自我观与科学主义的自我观 | 第98-103页 |
| ·批判:现代自我的坍塌 | 第103-121页 |
| ·现代自我观的基础信念 | 第103-104页 |
| ·现代自我观的哲学困境 | 第104-108页 |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现代自我观的批判 | 第108-118页 |
| ·现代自我观所制造的社会现实问题 | 第118-121页 |
| ·让渡:后现代自我对现代自我的超越 | 第121-132页 |
| ·自我由“本质”到“建构” | 第122-125页 |
| ·自我由“独立”到“关系” | 第125-127页 |
| ·自我由“知者”到“建构者” | 第127-129页 |
| ·自我由“独白者”到“对话者” | 第129-132页 |
| 5 话语理论 | 第132-153页 |
| ·对“话语”的多种理解 | 第132-133页 |
| ·话语作为结构:对隐喻的研究 | 第133-140页 |
| ·隐喻研究及其意义 | 第133-136页 |
| ·“心理”的考古隐喻 | 第136-137页 |
| ·“心理”的机器隐喻 | 第137-139页 |
| ·“心理”的镜子、图画和容器隐喻 | 第139-140页 |
| ·“心理”的有机体隐喻 | 第140页 |
| ·话语作为结构:对叙事的研究 | 第140-143页 |
| ·叙事及其对“真”与“假”的建构 | 第140-142页 |
| ·自我叙事的几种常见形式 | 第142-143页 |
| ·话语作为过程:心理的社会建构 | 第143-153页 |
| ·感觉的社会建构 | 第144-146页 |
| ·集体的记忆 | 第146-147页 |
| ·情感的“剧本” | 第147-149页 |
| ·性别的社会建构 | 第149-153页 |
| 下篇 讨论与评价 | 第153-179页 |
| 6 讨论 | 第154-166页 |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现代主客思维的超越 | 第154-158页 |
| ·现代主客思维及其合法性危机 | 第155页 |
| ·以“建构本体”超越“物质本体”或“精神本体” | 第155-156页 |
| ·以社会建构认识论超越主客符合论 | 第156-157页 |
| ·以“关系的人”超越“本质的人” | 第157-158页 |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 第158-166页 |
| ·有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争论的核心 | 第158-160页 |
| ·批判的声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是“反实在论” | 第160-161页 |
| ·支持的声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是“实在论” | 第161-163页 |
| ·对争论的进一步思考 | 第163-166页 |
| 7 评价 | 第166-179页 |
| ·价值与启示 | 第166-176页 |
| ·反思与批判的价值 | 第168-170页 |
| ·对后现代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 | 第170-174页 |
| ·主客思维的超越与现代自恋者文化的终结 | 第174-175页 |
| ·对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 第175-176页 |
| ·问题与困难 | 第176-179页 |
| ·心理学社会学化的危险 | 第176-178页 |
| ·相对主义的劫掠 | 第178-17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