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页 |
·引言 | 第12页 |
·天然光合作用及其原理 | 第12-15页 |
·光反应过程及电子、质子传递 | 第13-14页 |
·暗反应过程(同化反应) | 第14-15页 |
·PSⅡ及OEC活性中心结构 | 第15-16页 |
·S循环中间体及Mn_4簇的结构的研究 | 第16-24页 |
·S_0~S_4循环机理的提出 | 第16-18页 |
·电子顺磁共振(EPR)在Mn_4簇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X射线吸收谱学(XAS)在Mn_4簇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Mn_4簇模型体系的建立 | 第21-23页 |
·辅助因子Ca~(2+)和Cl~-的重要作用 | 第23-24页 |
·人工光合作用模型体系的建立 | 第24-32页 |
·含不同特征结构的配体 | 第25-29页 |
·含有咪唑结构的配体 | 第26页 |
·含有三唑结构的配体 | 第26页 |
·含有噁二唑和噻二唑结构的配体 | 第26-27页 |
·含有哒嗪结构的配体 | 第27页 |
·含有萘啶结构的配体 | 第27-28页 |
·醇羟基作桥基的配体 | 第28-29页 |
·以酚或硫酚为桥基的配体 | 第29页 |
·外配体的选择 | 第29-32页 |
·选题背景及论文主要工作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单核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2-68页 |
·配体结构单元的设计 | 第42-47页 |
·中心金属种类、数目的选择及大配体结构体系的设计 | 第43-45页 |
·配位原子及母体结构的选择 | 第45-46页 |
·取代基及外配体的选择 | 第46-47页 |
·用于单核配合物的多齿配体结构的设计 | 第47-48页 |
·配体[2-{[(2-羟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亚甲基)-胺基]-亚甲基}-4-甲基苯酚](1)的合成 | 第48-54页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48-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配体[2-(吗啉基-4-甲基)-6-{[(2-羟基-3-(吗啉基-4-甲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4-叔丁基苯酚](2)的合成 | 第54-59页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4-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配体[2-(吗啉基-4-甲基)-6-{[(2-羟基-3-(吗啉基-4-甲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4-甲基苯酚](3)的合成 | 第59-62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配体3的NMR表征 | 第61-62页 |
·Salen-Mn的合成及溶剂加合研究 | 第62-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DMSO和DMF对Salen-Mn的溶剂加和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双核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测试 | 第68-125页 |
·用于双核配合物的多齿配体的结构的设计 | 第68页 |
·配体[2,6-二{[(2-羟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亚甲基)-胺基]-亚甲基}-4-甲基苯酚](30)的合成及性质 | 第68-74页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8-69页 |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配体30及配合物31/32的IR光谱 | 第71-72页 |
·配合物31和32的UV-vis归属 | 第72-73页 |
·配合物31和32的电化学测试 | 第73-74页 |
·配体[2,6-二{[(2-羟基-3-(吗啉基-4-甲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胺基]-甲基}-4-甲基苯酚](33)的合成及性质 | 第74-89页 |
·实验部份 | 第75-76页 |
·配体33的液相(HPLC)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配体33及配合物34/35的IR光谱 | 第77-78页 |
·配合物34和35的UV-vis归属 | 第78页 |
·配合物34和35的电化学测试 | 第78-79页 |
·2D-NMR解析 | 第79-86页 |
·2D-NMR简介 | 第80-81页 |
·实验仪器及参数 | 第81页 |
·配体2D-NMR的解析及H、C全归属 | 第81-86页 |
·双核钌合配物36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86-89页 |
·甲氧基取代羧酸基的桥基配体交换实验 | 第89-96页 |
·不同配合物中甲氧基参与的配体交换实验 | 第90-94页 |
·常温下的配体交换反应 | 第94-96页 |
·催化氧化性能初步研究 | 第96-100页 |
·反应条件选择 | 第96页 |
·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及过程 | 第96-97页 |
·反应重现性的考察 | 第97-98页 |
·对投料比例的考察 | 第98-99页 |
·苯乙烯和环己烯的催化氧化 | 第99-100页 |
·带有-NH_2连接基团的双核配体的合成 | 第100-108页 |
·配体的合成 | 第101-103页 |
·实验部分 | 第103-108页 |
·以氨基酸为桥基并带有-NH_2连接基团的双核配体的合成 | 第108-121页 |
·以酪氨酸为桥基的双核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110-116页 |
·以甘氨酸为桥基的双核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116-119页 |
·以丙氨酸为桥基的双核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用于多核配合物的多齿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125-143页 |
·用于多核配合物的多齿配体的设计 | 第125页 |
·配体[4-甲基-2{[(2-羟基-3-(吗啉基-4-甲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6-{[2-羟基-5-叔丁基-3-((2-羟基-5-叔丁基-3-(吗啉基-4-甲基)-苄基)(吡啶基-2-甲基)胺基-亚甲基)-苄基](吡啶基-2-甲基)胺基-亚甲基}]苯酚(65)的合成 | 第125-137页 |
·配体的合成路线 | 第126-130页 |
·实验部分 | 第130-134页 |
·配体65的提纯及HPLC分析结果 | 第134-135页 |
·配体65的ESI-MS分析结果 | 第135-137页 |
·配体[4-甲基-2,6-二{[2-羟基-5-叔丁基-3-((2-羟基-5-叔丁基-3-(吗啉基-4-甲基)-苄基)(吡啶基-2-甲基)胺基-亚甲基)-苄基](吡啶基-2-甲基)胺基-亚甲基}苯酚](73)的合成 | 第137-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43-145页 |
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