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草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18页 |
| ·内生真菌的概念 | 第9-10页 |
| ·牧草内生真菌 | 第10-12页 |
| ·生物碱与牲畜中毒症状 | 第10页 |
| ·内生真菌的促生和抗病、虫害效应 | 第10-11页 |
| ·种类与微观研究 | 第11页 |
| ·开发利用的生物学基础与前景 | 第11-12页 |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 | 第12页 |
| ·内生真菌与病原真菌 | 第12-14页 |
| ·进化论解释 | 第13页 |
| ·抗病效应 | 第13-14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 ·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14页 |
| ·宿主专化性研究 | 第14-15页 |
| ·植物组织特异性研究 | 第15页 |
| ·年度及年际变动趋势研究 | 第15页 |
| ·内生真菌的生态效应 | 第15-16页 |
| ·烟草内生真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 ·烟草样品 | 第18页 |
| ·种植地区 | 第18页 |
| ·种植品种 | 第18页 |
| ·采样时期 | 第18页 |
| ·选样标准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标本保鲜 | 第18页 |
| ·表面消毒 | 第18页 |
| ·组织分离 | 第18页 |
| ·菌株纯化 | 第18页 |
| ·表面消毒有效性评价 | 第18-19页 |
| ·菌株编号规则 | 第19页 |
| ·诱导产孢 | 第19页 |
| ·链格孢产孢表型的观察与描绘 | 第19-2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6页 |
| ·烟草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20页 |
| ·分离结果统计 | 第20-21页 |
| ·菌株鉴定 | 第21-34页 |
| ·种的描述 | 第22-33页 |
| ·烟草黑痣菌 | 第22-23页 |
| ·烟生黑痣菌 | 第23-24页 |
| ·尖小丛壳菌 | 第24-25页 |
| ·烟草拟盘多毛孢 | 第25-27页 |
| ·附球茎点霉 | 第27-28页 |
| ·楸子茎点霉 | 第28-29页 |
| ·小孢串珠镰孢霉 | 第29-30页 |
| ·球黑孢 | 第30-31页 |
| ·芸苔生链格孢 | 第31-32页 |
| ·柑橘链格孢 | 第32-33页 |
| ·云南烟草内生真菌分类检索表 | 第33-34页 |
| ·各种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4-36页 |
| 4 讨论 | 第36-39页 |
| ·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有效性 | 第36页 |
|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 第36页 |
| ·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 | 第36页 |
|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 ·菌株纯化 | 第36页 |
| ·菌株鉴定 | 第36-39页 |
| ·诱导产孢 | 第36-37页 |
| ·与同类研究的结果比较 | 第37-39页 |
| 5 结论 | 第39-41页 |
| ·烟草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39页 |
| ·内生真菌菌株资源库的建立 | 第39页 |
| ·诱导产孢的方法 | 第39页 |
| ·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生物多样性初步分析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附录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