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1页 |
一、 资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14-15页 |
(三) 临床资料 | 第15页 |
(四)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五)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六)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七)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17-21页 |
(一) 症侯积分对比 | 第17页 |
(二) 实验室指标改善对比 | 第17-18页 |
(三) 副作用比较 | 第18-21页 |
讨论 | 第21-30页 |
一、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免疫因素 | 第21页 |
(二) 遗传因素 | 第21页 |
(三) 感染因素 | 第21-22页 |
二、 祖国医学对热痹的相关认识 | 第22-23页 |
三、 病因病机讨论 | 第23-24页 |
四、 治法探讨 | 第24页 |
五、 方药分析 | 第24-26页 |
六、 对于雷公藤复方的现代药理研究探讨 | 第26-28页 |
七、 个人体会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附录 | 第3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