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6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位置及勘探现状 | 第12页 |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地层系统 | 第13-16页 |
第三章 长6-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 第16-38页 |
第一节 延长组沉积古地理格局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古流向及物源分析 | 第17-21页 |
第三节 长6-8油层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划分 | 第21-25页 |
第四节 长6-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 第25-30页 |
第五节 沉积相和砂体展布 | 第30-36页 |
第六节 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环境演化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沉积层序 | 第38-53页 |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进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40-46页 |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及要点 | 第46-47页 |
第四节 陇东地区延长组的沉积层序 | 第47-51页 |
第五节 层序演化 | 第51-52页 |
第六节 沉积层序与油气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53-70页 |
第一节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3-56页 |
第二节 成岩作用类型及演化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孔隙类型与演化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1-63页 |
第五节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63-65页 |
第六节 储层渗透率平面分形预测 | 第65-70页 |
第六章 有利储集相带和区块的预测及评价 | 第70-74页 |
第一节 有利富集因素分析 | 第70页 |
第二节 有利相带评价 | 第70-74页 |
第七章 储集层压裂地质研究 | 第74-87页 |
第一节 压裂地质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74页 |
第二节 压裂地质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74-87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项目情况 | 第95-96页 |
附件1 分形几何预测储层渗透率计算程序 | 第96-102页 |
附件2 图版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