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见义勇为行为的理论界分 | 第10-18页 |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一) 见义勇为的行为界定 | 第10-12页 |
(二) 见义勇为行为的特定性 | 第12页 |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2-17页 |
(一) 行为人实施了具有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 | 第12-13页 |
(二) 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救助义务 | 第13-15页 |
(三)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公、私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害的目的 | 第15页 |
(四) 行为主体是具有一定意思能力的不特定的人 | 第15-17页 |
三、见义勇为行为的基本型态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见义勇为行为的无因管理性质 | 第18-26页 |
一、无因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18-21页 |
(一) 无因管理的发生 | 第18-20页 |
(二) 无因管理的效力 | 第20-21页 |
二、见义勇为行为与无因管理 | 第21-26页 |
(一) 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判断 | 第21-23页 |
(二) 见义勇为行为与无因管理差异 | 第23-26页 |
第三部分 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补偿理论 | 第26-39页 |
一、见义勇为者进行民事法律救济的法理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26-27页 |
(一) 民法公平原则的要求 | 第26页 |
(二) 道德与市场经济法精神冲突与融合的必然选择 | 第26-27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27页 |
二、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手段 | 第27-39页 |
(一) 救助者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 | 第27-28页 |
(二) 见义勇为行为者与受益者之间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 | 第28-31页 |
(三) 受益人向救助者支付酬谢金的民法性认识 | 第31-34页 |
(四) 国家对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补偿 | 第34-38页 |
(五) 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不能代替受益人和国家的补偿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现行见义勇为立法之检讨及完善 | 第39-49页 |
一、我国见义勇为立法存在的缺陷 | 第39-44页 |
(一) 见义勇为立法上的匮乏 | 第39-40页 |
(二) 见义勇为现行立法规定不合理 | 第40-44页 |
(三) 见义勇为基金运作缺乏良性 | 第44页 |
二、完善我国现行见义勇为立法的建议 | 第44-49页 |
(一) 制定统一的全国性见义勇为法 | 第44-45页 |
(二) 见义勇为立法对无因管理制度的借鉴 | 第45-47页 |
(三) 完善见义勇为基金制度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声明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