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昆虫触角感受器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1 触角感器的常用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扫描电镜技术 | 第13页 |
| ·透射电镜技术 | 第13页 |
| ·触角电位技术 | 第13页 |
| ·单细胞记录 | 第13页 |
| ·表面接触记录 | 第13-14页 |
| ·单感器记录 | 第14页 |
| ·免疫电镜法 | 第14页 |
| 2 触角感器的分类 | 第14-16页 |
| ·根据感器的亲脂性孔道数 | 第14页 |
| ·根据感器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 ·根据感器的形态特征 | 第15页 |
| ·一些常见的感器类型 | 第15-16页 |
| 3 触角感器形态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4 触角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毛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锥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刺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栓锥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腔锥型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耳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磷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板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钟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坛形感器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5 展望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 1 OBP的生化特性 | 第21页 |
| 2 OBP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气味结合蛋白的分离技术 | 第21-22页 |
| ·气味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3 气味结合蛋白的类型及在昆虫中的分布 | 第22-23页 |
| 4 OBP在触角感器中的定位 | 第23-25页 |
| 5 OBP的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 | 第25-26页 |
| 6 OBP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26-28页 |
| ·OBP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OBP与受体膜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27-28页 |
| 7 展望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二化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 | 第29-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二化螟 | 第29-30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 ·光学显微镜 | 第30页 |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 ·二化螟触角的一般形态 | 第30-31页 |
| ·性二态现象 | 第31页 |
| ·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 | 第31-40页 |
| ·毛型感器(Sensilla trichoidea) | 第33-36页 |
| ·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 第36-37页 |
| ·栓锥型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 第37-40页 |
| ·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 | 第40页 |
| ·鳞形感器(Semilla squamiformia) | 第40页 |
| ·锥型感器(Scnsilla basiconica) | 第40页 |
| 3 讨论 | 第40-46页 |
| 第四章 二化螟触角GOBP2基因保守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6-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材料 | 第46-47页 |
| ·二化螟、菌株与载体 | 第46页 |
| ·酶和试剂 | 第46-47页 |
| ·方法 | 第47-48页 |
|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47页 |
| ·二化螟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7页 |
| ·二化螟触角总RNA的提取 | 第47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7-48页 |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48页 |
| ·DNA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 ·二化螟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 ·二化螟触角总RNA的提取 | 第49页 |
| ·二化螟GOBP2基因保守区域片段的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 ·PCR产物克隆入pGEM-Teasy载体 | 第50-52页 |
| ·序列分析 | 第52-57页 |
| ·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52-55页 |
| ·推定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 3 讨论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59-62页 |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二化螟的触角感受器 | 第59页 |
| ·二化螟触角GOBP2基因保守区的克隆 | 第59-60页 |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 ·今后继续研究方向 | 第60-61页 |
| ·研究方法的改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 英文摘要 | 第72-74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