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罪刑均衡原则 | 第8-18页 |
第一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历史沿革 | 第8-10页 |
一、 罪刑均衡观念的产生 | 第8-9页 |
二、 罪刑均衡原则的确立 | 第9-10页 |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基本含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一、 报应主义学说 | 第11-13页 |
二、 功利主义学说 | 第13-18页 |
第二章 由罪刑均衡到刑罚个别化 | 第18-35页 |
第一节 刑罚个别化的产生 | 第18-21页 |
一、 刑罚个别化思想的萌发 | 第18-19页 |
二、 刑罚个别化原则的确立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刑罚个别化的基本含义 | 第21-24页 |
一、 新古典责任主义的刑罚个别化 | 第21-23页 |
二、 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个别化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刑罚个别化的理论基础 | 第24-35页 |
一、 由自由意志论到行为决定论 | 第25-28页 |
二、 由犯罪本质到犯罪原因 | 第28-30页 |
三、 由道义责任论到社会责任论 | 第30-32页 |
四、 由报应到预防(由一般预防到特殊预防) | 第32-35页 |
第三章 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 | 第35-52页 |
第一节 刑罚适用的依据 | 第35-40页 |
一、 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 | 第35-37页 |
二、 我国《刑法》的规定的刑罚适用原则: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刑罚适用依据的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一、 相对意志自由论 | 第40-41页 |
二、 规范责任论(人格否定说) | 第41-43页 |
三、 刑罚目的论(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刑罚的价值 | 第44-50页 |
一、 公正 | 第45-46页 |
二、 效益 | 第46-49页 |
三、 公正与效益 | 第49-50页 |
第四节 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的关系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