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2页 |
一、 我国毒品犯罪的特点、规律和发展态势分析 | 第12-19页 |
(一) 当前我国毒品犯罪的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二) 毒品犯罪的共生模式 | 第14-15页 |
(三) 毒品犯罪的犯罪市场分析 | 第15-17页 |
(四) 我国毒品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 | 第17-19页 |
二、 现阶段我国禁毒工作的五大矛盾 | 第19-37页 |
(一) 现实社会毒品的严重性与人们思想认识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20-24页 |
1 、毒品的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 | 第20-21页 |
2 、人们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 | 第21-24页 |
(二) 毒品来源的多样化与毒品控制传统方式之间的矛盾 | 第24-27页 |
1 、毒品的多样化 | 第24-25页 |
2 、贩毒、制毒方式的多样化 | 第25页 |
3 、毒品来源的多样化 | 第25-26页 |
4 、毒品控制传统方式的滞后 | 第26-27页 |
(三) 打击毒品犯罪法律趋于严厉与实际打击惩治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27-31页 |
1 、人力投入不够 | 第27-28页 |
2 、资金投入不够 | 第28页 |
3 、管力不够 | 第28-29页 |
4 、司法上趋于轻刑化 | 第29页 |
5 、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客观上放纵了犯罪 | 第29-30页 |
6 、“毒品合法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执法者严厉的禁毒立场 | 第30-31页 |
(四) 越来越多的吸毒人员被强制戒毒与医疗、矫治效果不明显之间的矛盾 | 第31-34页 |
1 、戒毒所对戒毒人员的非人格化管理 | 第31-32页 |
2 、戒毒所戒毒理念落后,着眼于脱毒的初级阶段 | 第32页 |
3 、戒毒执法队伍素质差,戒毒所管理不规范 | 第32-33页 |
4 、对戒毒人员复归社会后的态度暧昧 | 第33-34页 |
(五) 大众传媒对毒品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之间的矛盾 | 第34-37页 |
1 、新闻媒体对毒品的危害性、泛滥程度宣传不够 | 第34-35页 |
2 、过分渲染吸毒、贩毒的情节和手段,起了误导作用 | 第35页 |
3 、对“明星”、“名人”不良恶习的渲染,起了暗示作用 | 第35-36页 |
4 、对戒毒困难和复吸容易的渲染,起了消极作用 | 第36页 |
5 、禁毒日主题口号给禁毒工作带来被动 | 第36-37页 |
三、 我国禁毒工作的具体对策研究 | 第37-74页 |
(一) 我国禁毒方针的反思与重新定位 | 第37-41页 |
1 、对我国禁毒方针的历史回顾和理解 | 第37-38页 |
2 、对我国现行禁毒方针的反思 | 第38-39页 |
3 、对我国禁毒方针的重新定位 | 第39-41页 |
(二) 毒品预防和控制的立法优化 | 第41-46页 |
1 、国际有关禁毒立法及禁毒措施情况 | 第41-42页 |
2 、我国禁毒立法的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3 、我国的禁毒立法完善 | 第43-46页 |
(三) 毒品预防教育及方案设计 | 第46-53页 |
1 、毒品预防教育的主要对象 | 第46-48页 |
2 、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 第48-50页 |
3 、家庭是青少年毒品预防的“主战场” | 第50-51页 |
4 、发挥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优势 | 第51-53页 |
(四) 、毒品的社区预防与控制 | 第53-57页 |
1 、社区预防与控制的功能 | 第53-54页 |
2 、社区控制和预防的社会实践 | 第54-55页 |
3 、毒品违法犯罪社区预防控制体系的构建 | 第55-57页 |
(五) 吸毒的征兆识别和早期干预 | 第57-60页 |
1 、吸毒的征兆识别 | 第57-59页 |
2 、毒品违法犯罪的早期干预 | 第59-60页 |
(六) 吸毒人员的管理矫治策略 | 第60-62页 |
(七) 毒品犯罪的共生模式控制 | 第62-64页 |
(八) 强化毒品犯罪的专项打击力度 | 第64-68页 |
(九) 加强禁毒工作的国际合作 | 第68-74页 |
1 、现阶段我国开展国际禁毒合作简况 | 第68-70页 |
2 、今后开展国际禁毒合作的建议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