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导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思想溯源:儒道传统人格的社会表现及其理论缺失 | 第7-11页 |
第一节 社会本位:儒家传统人格的社会表现及其理论缺失 | 第7-8页 |
第二节 自然本位:道家传统人格的社会表现及其理论缺失 | 第8-9页 |
第三节 人的现实生存:儒道结合的可能与必然 | 第9-11页 |
第二章 玄学背景:汉末至魏晋“人的发现”及玄学的勃兴 | 第11-16页 |
第一节 “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玄学的勃兴及其根由 | 第12-16页 |
第三章 魏晋风度对生命的高唱和阮籍的放达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死亡的暗影和生命的高唱情绪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阮籍放达的外显及内隐 | 第17-25页 |
(一) 纵酒 | 第18-20页 |
(二) 啸吟 | 第20-21页 |
(三) 疏狂 | 第21-22页 |
(四) 内蕴 | 第22-25页 |
第四章 阮籍人格的歧隔及其感性显现《咏怀》 | 第25-36页 |
第一节 从“崇儒”到“宗道(玄)”:阮籍人格的歧隔 | 第25-30页 |
第二节 《咏怀》:心灵的感性呈现 | 第30-36页 |
(一) 忧生之嗟 | 第31-33页 |
(二) 志在讥刺 | 第33-36页 |
第五章 彷徨中的沉醉:走向审美的人生写照 | 第36-37页 |
余论: 阮籍现象的现实反思 | 第37-3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