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酸雨危害及控制研究
第一章 酸雨研究概况 | 第1-21页 |
1.1 酸雨的形成过程 | 第11-14页 |
1.1.1 酸雨的定义 | 第11-12页 |
1.1.2 酸雨的形成过程 | 第12-14页 |
1.2 欧美国家酸雨的现状 | 第14页 |
1.3 我国酸雨的现状 | 第14-15页 |
1.4 国外酸沉降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5 国内酸沉降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5.1 初始(萌芽)阶段 | 第15-16页 |
1.5.2 发展阶段 | 第16-19页 |
1.6 国内酸沉降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铜陵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现状 | 第21-31页 |
2.1 铜陵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2.1.3 社会经济 | 第22-23页 |
2.1.4 能源消耗 | 第23页 |
2.2 铜陵市大气污染源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工业污染源 | 第23-24页 |
2.2.2 交通污染源 | 第24-26页 |
2.2.3 生活污染源 | 第26页 |
2.2.4 小结 | 第26页 |
2.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 第26-30页 |
2.4 主要环境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铜陵市酸雨概况 | 第31-42页 |
3.1 布点与采样 | 第31页 |
3.2 铜陵市酸雨状况 | 第31-33页 |
3.3 铜陵市酸雨特点 | 第33-38页 |
3.3.1 铜陵市酸雨的性质 | 第33-34页 |
3.3.2 铜陵市酸雨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3.3.3 铜陵市酸雨的地域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3.4 铜陵市降水酸雨变化趋势 | 第38-39页 |
3.5 铜陵市酸雨成因分析 | 第39-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铜陵市酸沉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 第42-66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酸沉降引起的农业经济损失 | 第43-49页 |
4.2.1 估算方法 | 第44-45页 |
4.2.2 二氧化硫污染面积的确定 | 第45页 |
4.2.3 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 | 第45-47页 |
4.2.4 计算减产量和经济损失 | 第47-48页 |
4.2.5 结论 | 第48-49页 |
4.3 酸沉降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失 | 第49-55页 |
4.3.1 酸沉降对健康的影响的机理 | 第49-51页 |
4.3.2 估算方法 | 第51-53页 |
4.3.3 参数确定和计算 | 第53-55页 |
4.3.4 小结 | 第55页 |
4.4 酸沉降引起的材料损失 | 第55-61页 |
4.4.1 引言 | 第55页 |
4.4.2 估算方法 | 第55-56页 |
4.4.3 计算步骤 | 第56-60页 |
4.4.4 小结 | 第60-61页 |
4.5 酸沉降的其它影响 | 第61-63页 |
4.5.1 酸沉降对森林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2 酸沉降对水体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 酸沉降损失分布和综合评价 | 第63-66页 |
4.6.1 酸沉降的物质流失损失 | 第63页 |
4.6.2 酸沉降损失分布 | 第63-64页 |
4.6.3 铜陵市酸沉降污染损失综合评价 | 第64页 |
4.6.4 酸沉降污染损失预测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铜陵市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对策 | 第66-74页 |
5.1 控制目标 | 第66-68页 |
5.1.1 引言 | 第66页 |
5.1.2 “两控区”控制目标 | 第66-67页 |
5.1.3 安徽省大气控制目标 | 第67页 |
5.1.4 铜陵市二氧化硫综合防治规划 | 第67-68页 |
5.2 控制对策分析 | 第68-70页 |
5.3 控制措施的实施 | 第70-71页 |
5.3.1 二氧化硫重点治理项目 | 第70页 |
5.3.2 项目技术改造内容及投资分析 | 第70-71页 |
5.4 控制策略和措施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