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 第7-19页 |
一 “有斯人而后有斯诗也” | 第7-9页 |
二 诗之新声 | 第9-14页 |
三 学之别体 | 第14-19页 |
第二章 学人的“学人之诗”与学人的“诗人之诗”——论王国维的诗词 | 第19-32页 |
一 学人之诗的两种范式 | 第19-24页 |
二 “为寻甘石问,失纪自何年” | 第24-28页 |
三 “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力振前文觉道孤,耻与流辈论荣枯”——论陈寅恪的诗 | 第32-48页 |
一 从“历史真实”到“历史的精神真实” | 第32-36页 |
二 “他生重认旧巢痕” | 第36-42页 |
三 “负鼓盲翁正作场” | 第42-48页 |
第四章 “诗可以兴”与“诗可以怨”——论马一浮的诗 | 第48-2页 |
一 “老圃能开冬花,结春实” | 第48-53页 |
二 “尘劳本是如来种 诗力都从定慧生” | 第53-59页 |
三 “诗可以兴”与“诗可以怨” | 第59-2页 |
第五章 “欲说还休”和“欲罢不能”:论钱钟书的诗(存目) | 第2页 |
一 “亦小雅之变” | 第2页 |
二 “年命之嗟” | 第2页 |
三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第2页 |
第六章 “句从意内能开境”——略论20世纪的其他学者诗人及其诗词(存目) | 第2-65页 |
一 “最有诗才的现代学人”:论萧公权的诗 | 第2页 |
二 “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论吴宓的诗 | 第2页 |
三 “白水贫家味”:论俞平伯古典诗词的清新和平易。 | 第2页 |
四 “一生都在汉魏六朝之境中”:论朱自清古典诗词的典雅 | 第2页 |
五 “形而上的孤独和悲凉”:论鲁迅的旧体赠答诗 | 第2页 |
六 “以诗论诗”与“诗人品鉴”:论缪越的古典诗词 | 第2页 |
七 “不取风人取雅人”:论汪辟疆、胡小石等人的燕集酬唱诗词 | 第2-65页 |
第七章 “诗健别从新境辟,道高犹许后生闻”——余论 | 第65-73页 |
一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第65-67页 |
二 “辛苦遭逢”与“寄托遥深” | 第67-69页 |
三 “残酷底气运”与“不忍人之精神” | 第69-73页 |
附录 主要参考著作与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