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导论 | 第6-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6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四、 论文结构 | 第8-9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分析 | 第9-12页 |
第一节、 价值现象与价值 | 第9页 |
第二节、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 | 第9-11页 |
一、 价值观念 | 第9-10页 |
二、 价值观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社会主导价值观及其功能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观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转型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观态势 | 第13-14页 |
一、 多元性 | 第13页 |
二、 过渡性 | 第13页 |
三、 无主导性 | 第13-14页 |
四、 泛功利性 | 第14页 |
第三节、 重建新时期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4-17页 |
一、 重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二、 重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可能性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传统主导价值观及其遭遇的挑战 | 第17-22页 |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 | 第17-20页 |
一、 总体特点 | 第17页 |
二、 经济价值观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三、 政治价值观的特点 | 第18-19页 |
四、 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社会主导价值观遭遇的挑战 | 第20-22页 |
一、 经济市场化的挑战 | 第20页 |
二、 政治民主化的挑战 | 第20-21页 |
三、 文化多样化的挑战 | 第21-22页 |
第四章、 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价值观重建的指导思想 | 第22-2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 第22-23页 |
1、 价值理想 | 第22页 |
2、 价值目标 | 第22-23页 |
3、 价值实现途径 | 第23页 |
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 第23-25页 |
1、 社会价值主体 | 第24页 |
2、 社会价值目标 | 第24页 |
3、 社会价值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价值观重建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一、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25页 |
二、 社会(群体)和个人相统一的原则 | 第25页 |
三、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原则 | 第25页 |
四、 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五、 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宽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26页 |
第三节、 价值观重建的基本途径 | 第26-29页 |
一、 立足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 | 第26页 |
二、 继承优秀传统,注重创造性转换 | 第26-27页 |
三、 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行价值体系建构 | 第27-29页 |
第五章、 面向新世纪的主导价值观体系 | 第29-42页 |
第一节、 经济价值观 | 第29-32页 |
一、 满足人民需要的观念 | 第29-30页 |
二、 实现人民利益的观念 | 第30-31页 |
三、 追求经济效率的观念 | 第31页 |
四、 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政治价值观 | 第32-36页 |
一、 公正观念 | 第32-33页 |
二、 平等观念 | 第33页 |
三、 民主观念 | 第33-34页 |
四、 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观念 | 第34-35页 |
五、 自由观念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文化价值观 | 第36-39页 |
一、 崇尚理性,弘扬科学的观念 | 第36-37页 |
二、 弘扬民族精神的观念 | 第37-38页 |
三、 发展大众文化的观念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人的价值观 | 第39-42页 |
一、 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观念 | 第39-40页 |
二、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 第40页 |
三、 自我设计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观念 | 第40-41页 |
四、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 | 第41-42页 |
余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