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联接及联接零件论文--螺纹联接论文

发动机关键螺栓紧固理论与实验研究

第1章: 引言第1-12页
 1.1 螺纹联接技术简介第9页
 1.2 国际、国内对可控螺纹联接技术研究的现状第9-10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第2章: 可控螺纹拧紧技术综述第12-16页
 2.1 “扭矩控制”的实质——螺栓的轴向预紧力第12页
 2.2 扭矩系数(K值)与拧紧扭矩第12-13页
 2.3 装配扭矩控制第13-14页
 2.4 装配扭矩的检查第14-16页
第3章: 螺纹联接的预紧理论第16-33页
 3.1 预紧力第16-24页
  3.1.1 预紧力不适当带来的后果第16页
  3.1.2 预紧力的离散性第16-18页
  3.1.3 初松弛第18-20页
  3.1.4 允许的最大预紧力第20页
  3.1.5 需要的最小预紧力第20-21页
  3.1.6 预紧力超过屈服点的螺栓联接第21-23页
  3.1.7 预紧力值的选择第23-24页
 3.2 预紧力与拧紧力矩的关系第24-29页
  3.2.1 理论方程第25-26页
  3.2.2 实验方程第26-27页
  3.2.3 预紧力与拧紧力矩的非线性关系第27-28页
  3.2.4 摩擦系数对拧紧力矩的影响第28-29页
 3.3 预紧力与螺母转角的关系第29-30页
 3.4 预紧力与螺栓伸长的关系第30-31页
  3.4.1 线性关系第30页
  3.4.2 影响因素第30-31页
 3.5 螺栓组联接的预紧第31-33页
第4章: 螺纹装配过程参数设定与控制方法第33-39页
 4.1 螺纹装配过程参数设定第33-36页
  4.1.1 “扭矩—转角增量比”概念的确立第33-35页
  4.1.2 螺纹联接中的“负荷—变形三角形”第35-36页
 4.2 螺栓拧紧控制方法及比较第36-37页
  4.2.1 扭矩法第36页
  4.2.2 扭矩/转角法第36页
  4.2.3 屈服点控制法第36-37页
  4.2.4 控制方法的比较第37页
 4.3 对拧紧控制方法选用的分析第37-39页
第5章: 发动机螺栓的紧固技术分析第39-49页
 5.1 塑性变形区拧紧方法的开发第39-42页
  5.1.1 拧紧控制法的现状第39-40页
  5.1.2 支承点转角控制法第40-41页
  5.1.3 质量保证法第41-42页
   5.1.3.1 测量永久变形量第41页
   5.1.3.2 超声波拉力计第41-42页
 5.2 两种在弹性变形区拧紧螺栓方法的应用第42-43页
  5.2.1 基本特点第42页
  5.2.2 紧固控制法第42-43页
 5.3 在发动机零部件上的应用第43-48页
  5.3.1 连杆的应用第43-44页
   5.3.1.1 弹性变形区转角控制法的效果第43-44页
   5.3.1.2 质量保证法第44页
  5.3.2 在曲轴主轴承盖上的应用第44-48页
   5.3.2.1 滑动轴承间隙对轿车噪声的影响第44-45页
   5.3.2.2 增加滑动轴承间隙的机理第45-46页
   5.3.2.3 滑动轴承间隙对轴向拉伸力的影响第46-47页
   5.3.2.4 弹性变形区转角控制的效果第47-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6章: YC6108ZQ型柴油发动机缸盖螺栓装配工艺分析及改进第49-60页
 6.1 发动机缸盖螺栓拧紧的重要性及及YC6108ZQ型缸盖螺栓课题简介第49页
 6.2 原工艺螺栓受力测试与分析第49-52页
  6.2.1 原拧紧方法分析第49页
  6.2.2 螺栓摩擦性能测试第49-51页
  6.2.3 现场装配轴向力测试第51页
  6.2.4 拧紧工艺分析第51-52页
 6.3 装配工艺改进及设计第52-55页
  6.3.1 工艺改进后的拧紧方法第52-53页
  6.3.2 工艺计算第53-54页
  6.3.3 工艺改进第54-55页
 6.4 工艺改进后扭矩监测及检查范围第55-59页
  6.4.1 扭矩监测及检查范围的制定方法第55-56页
  6.4.2 试验结果第56-58页
  6.4.3 扭矩监测及检查范围第58页
  6.4.4 说明第58-59页
 6.5 结论第59-6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0-61页
附录表第61-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经济”与中国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连续语音识别中声学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