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轮钻头变曲率修形滑动轴承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预期达到的结果 | 第10-11页 |
2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的工作特性 | 第11-15页 |
2.1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系统组成 | 第11页 |
2.2 滑动轴承系统工作特点 | 第11-13页 |
2.2.1 牙轮钻头轴承的工作环境 | 第12页 |
2.2.2 牙轮钻头轴承的失效形式 | 第12-13页 |
2.2.3 牙轮钻头轴承失效的原因 | 第13页 |
2.3 钻头轴承的润滑状态 | 第13-14页 |
2.4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摩擦副接触压力 | 第14-15页 |
3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受力分析 | 第15-18页 |
3.1 轴承系统受力分析 | 第15-16页 |
3.2 钻头载荷谱的处理 | 第16-17页 |
3.3 牙轮相对于轴颈偏转角度 | 第17-18页 |
4 轴承接触压力的计算 | 第18-38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18-27页 |
4.1.1 初始整合接触区函数 | 第18-21页 |
4.1.2 初始整合接触条件 | 第21-22页 |
4.1.3 初始接触区的确定 | 第22-23页 |
4.1.4 接触区的离散 | 第23-25页 |
4.1.5 修正后的影响函数 | 第25-27页 |
4.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4.2.1 高斯消去法 | 第28-29页 |
4.2.2 高斯—塞德尔迭代法 | 第29页 |
4.3 变曲率牙爪外形方程 | 第29-35页 |
4.3.1 径向变曲率设计 | 第30-31页 |
4.3.2 母线修形设计 | 第31-35页 |
4.4 轴承接触应力计算 | 第35页 |
4.5 理论分析结果 | 第35-38页 |
5 轴承润滑问题的分析 | 第38-54页 |
5.1 基础理论 | 第38-39页 |
5.2 基本方程 | 第39-45页 |
5.2.1 Reynlod方程 | 第39-40页 |
5.2.2 油膜厚度方程 | 第40-41页 |
5.2.3 弹性变形方程 | 第41页 |
5.2.4 弹性变形矩阵的求法 | 第41-45页 |
5.3 各参数的确定 | 第45-50页 |
5.3.1 接触因子φ_c的确定 | 第45-48页 |
5.3.2 粘压、粘温效应 | 第48-49页 |
5.3.3 流量因子的确定 | 第49-50页 |
5.4 数值求解 | 第50-52页 |
5.5 理论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6 轴承磨损的计算分析 | 第54-62页 |
6.1 磨损的基本概念 | 第54-56页 |
6.2 三牙轮钻头滑动轴承的磨损分析 | 第56-57页 |
6.3 磨损量的计算 | 第57-59页 |
6.3.1 平均摩擦力的计算 | 第57页 |
6.3.2 磨损量的计算 | 第57-59页 |
6.4 磨损寿命的预测 | 第59-61页 |
6.5 结论 | 第61-62页 |
7 密封圈的计算与寿命分析 | 第62-69页 |
7.1 O型密封圈的工作原理 | 第62-63页 |
7.2 O型密封圈的主要失效形式 | 第63-64页 |
7.3 O型密封圈的摩擦阻力计算 | 第64-65页 |
7.4 O型密封圈的磨损及失效判断 | 第65-67页 |
7.5 理论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8 软件的开发 | 第69-97页 |
8.1 软件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 第69-71页 |
8.2 软件的运行环境 | 第71页 |
8.3 软件运行实例 | 第71-93页 |
8.3.1 计算实例一 | 第71-84页 |
8.3.2 计算实例二 | 第84-90页 |
8.3.3 计算实例三 | 第90-93页 |
8.4 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9 结论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