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17页 |
1.1 高强耐磨铜合金发展概况 | 第6-8页 |
1.1.1 研究历史 | 第6-7页 |
1.1.2 现状及应用 | 第7-8页 |
1.1.3 研究前景 | 第8页 |
1.2 CU-NI-SN系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8-9页 |
1.3 调幅分解 | 第9-12页 |
1.3.1 调幅分解理论 | 第9-11页 |
1.3.2 Cu-Ni-Sn系相图 | 第11页 |
1.3.3 Cu-Ni-Sn合金获得调幅组织的工艺条件 | 第11-12页 |
1.4 研究调幅分解的途径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 调整和提高调幅分解合金性能的方法 | 第13-15页 |
1.5.1 添加合金元素 | 第13-14页 |
1.5.2 冷变形 | 第14-15页 |
1.5.3 热处理制度 | 第15页 |
1.6 CU-NI-SN合金的性能、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6.1 性能与应用 | 第15-16页 |
1.6.2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2.1 材料制备 | 第17-19页 |
2.1.1 合金成分设计 | 第17页 |
2.1.2 工艺流程 | 第17-19页 |
2.2 热处理工艺 | 第19-20页 |
2.2.1 工艺探索 | 第19页 |
2.2.2 时效工艺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室温力学性能测试 | 第20页 |
2.3.2 金相观察 | 第20-21页 |
2.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第21页 |
2.3.4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21页 |
2.3.5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态合金的性能 | 第22-27页 |
3.1 挤压态和挤压—在线淬火态合金的性能 | 第22页 |
3.2 冷变形程度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3.3 单级时效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3.4 分级时效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3.4.1 合金的硬度 | 第25页 |
3.4.2 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不同处理态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 | 第27-44页 |
4.1 合金的金相显微组织 | 第27-39页 |
4.1.1 挤压态合金的金相组织 | 第27-29页 |
4.1.2 冷拉态合金的金相组织 | 第29-31页 |
4.1.3 300℃时效后合金的金相组织 | 第31-32页 |
4.1.4 320℃时效后合金的金相组织 | 第32-33页 |
4.1.5 350℃时效后合金的金相组织 | 第33-34页 |
4.1.6 370℃时效样品的金相组织 | 第34-37页 |
4.1.7 单级时效样品开裂的金相特征 | 第37-39页 |
4.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9-42页 |
4.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4-47页 |
5.1 不同处理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 第44-46页 |
5.1.1 挤压态和挤压在线淬火态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 第44-45页 |
5.1.2 挤压—在线固溶后预冷变形态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 第45页 |
5.1.3 不同时效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 第45-46页 |
5.2 时效条件下棒材开裂的原因及防止开裂的可能途径 | 第46-47页 |
5.2.1 时效条件下棒材开裂原因探讨 | 第46页 |
5.2.2 防止棒材纵向开裂的可能途径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