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一)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2-14页 |
(二)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4-16页 |
(三) 国内对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 毫针疗法 | 第16-18页 |
2. 针灸联合疗法 | 第18页 |
3. 电针疗法 | 第18页 |
4. 穴位注射 | 第18-19页 |
5. 针刀治疗 | 第19页 |
6. 项针疗法 | 第19-20页 |
7. 头针疗法 | 第20页 |
8. 眼针疗法 | 第20页 |
9. 挑灸疗法 | 第20-21页 |
10. 针刺结合推拿 | 第21页 |
11. 针刺结合拔罐疗法 | 第21页 |
12. 温针灸疗法 | 第21-22页 |
13. 针灸配合耳穴压丸治疗 | 第22-23页 |
(四)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23-24页 |
(五) 国外对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二、结论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4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第26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五)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27页 |
(六)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一) 随机原则 | 第27页 |
(二) 治疗前后对照 | 第27页 |
(三)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四)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五) 针刺意外及处理 | 第28页 |
(六) 病人依从性保证 | 第28页 |
(七) 病例收集表部分表格(见附录) | 第28页 |
(八)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一)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9-32页 |
(二) 中医各时段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三) 各时段椎动脉彩超观察值及前后比较 | 第33-36页 |
(四) 不良反应观察及脱落病例分析 | 第36页 |
四、讨论 | 第36-44页 |
(一) 立题依据 | 第36-38页 |
(二) 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初探 | 第38-40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40-42页 |
(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五) 设想与展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