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矿物锂快离子导体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

前言第1-164页
第一篇  概述第0-59页
 第一章 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历史与前瞻第22-33页
  1. 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历史第22-26页
  2. 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手段第26-27页
  3. 固体电解质的应用第27-31页
  4. 前瞻第31-33页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状况第33-45页
  1. 钴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3-34页
  2. 镍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4-35页
  3. 锰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5-44页
   3.1. 层状结构的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5-36页
   3.2. 尖晶石结构的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6-43页
   3.3. 遂道结构的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43-44页
  4. 钒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44-45页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状况第45-52页
  1. 碳材料第45-50页
   1.1. 石墨类碳材料第45-47页
   1.2. 非石墨类碳材料第47-50页
  2. 合金类负极材料第50-51页
  3. 氧化物类负极材料第51-52页
 第四章 锂离子电解质的发展状况第52-59页
  1.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第52-57页
  2. 高分子固体锂离子电解质第57-59页
第二篇 矿物锂快离子导体的研究第59-101页
 第一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y)Al_xYb_yTi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60-67页
  1. 实验第60-61页
   1.1. 原料第60页
   1.2. 制备第60页
   1.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60页
   1.4. 红外(IR)分析第60-61页
   1.5. 分解电压的测定第61页
   1.6. 电导率的测定第6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1-66页
   2.1. 相分析及晶胞参数第62-63页
   2.2. IR分析第63-65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65-66页
   2.4. 分解电压第66页
  3. 结语第66-67页
 第二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Al_xTi_yGe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67-75页
  1. 实验第67页
   ·原料第67页
   ·制备第6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2.1. 相分析及晶胞参数第67-70页
   2.2. IR分析第70-72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72-74页
   2.4. 分解电压第74页
  3. 结语第74-75页
 第三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y)Al_xSm_yTi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75-82页
  1. 实验第75页
   ·原料第75页
   ·制备第7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5-80页
   2.1. IR分析第75-77页
   2.2. 相分析及晶胞参数第77-79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79-80页
   2.4. 分解电压第80页
  3.结语第80-82页
 第四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y)Al_xY_yTi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82-89页
  1. 实验第8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82-87页
   2.1. IR分析第82-84页
   2.2. 相分析及晶胞参数第84-85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85-87页
   2.4. 分解电压第87页
  3. 结语第87-89页
 第五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2y)Al_xZn_yTi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89-95页
  1. 实验第8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89-94页
   2.1. IR分析第89-91页
   2.2. 相分析第91-92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92-94页
   2.4. 分解电压第94页
  3. 结语第94-95页
 第六章 锂快离子导体Li_(1+2x+2y)Al_xMg_yTi_(2-x-y)Si_xP_(3-x)O_(12)系统的研究第95-101页
  1. 实验第9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5-100页
   2.1. IR分析第95-97页
   2.2. 相分析及晶胞参数第97-98页
   2.3. 离子电导率及活化能第98-100页
   2.4. 分解电压第100页
  3. 结语第100-101页
第三篇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第101-125页
 第一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Zn_xMn_(2-x)O_4的研究第101-116页
  1. 引言第101页
  2. 实验第101-104页
   2.1. 试剂第101页
   2.2. 合成第101-102页
   2.3. 热重分析与差热分析第102页
   2.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102页
   2.5.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102页
   2.6. 电导率的测定第102-103页
   2.7. 循环伏安(CV)测试第103-104页
   2.8. 半电池测试第104页
   2.9. 电池阻抗谱测试第10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4页
   3.1. TG和DTA的分析第104页
   3.2. TEM分析第104-108页
   3.3. 相分析第108页
   3.4. 电导率分析第108-109页
   3.5. CV分析第109页
   3.6. 半电池测试第109-112页
   3.7. 阻抗谱研究第112-114页
  4. 结论第114-116页
 第二章 Li_(2+2x)Ti_(1-x)Cu_x(NbO_4)_2的合成与表征第116-120页
  1. 引言第116页
  2. 实验第116-11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7-119页
   3.1. 相分析第117-118页
   3.2. 电导率第118页
   3.3.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118-119页
  4. 结论第119-120页
 第三章 Li_(2x)Cu_xCa_(2-2x)Ti_2O_6的合成与表征第120-125页
  1. 引言第120页
  2. 实验第120-12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1-123页
   3.1. 相分析第121-122页
   3.2. 电导率第122页
   3.3. 电池循环测试第122-123页
  4. 结语第123-125页
第四篇 全固态电池的研制第125-141页
 第一章 以Li_(1.5)Al_(0.1)Yb_(0.3)Ti_(1.6)Si_(0.1)P_(2.9)O_(12)为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的研制第125-129页
  1. 引言第125页
  2. 实验第125-12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6-127页
   3.1. (-)C(石墨)/L031/ZM03al+乙炔黑(14:1)(+)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与阻抗谱分析第126页
   3.2. (-)Mg/L031/V_2O_5+CuCl(1:2)/C(石墨)(+)电池的放电特性第126-127页
  4. 结论第127-129页
 第二章 以Li-蒙脱石为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制第129-141页
  1. 引言第129-130页
  2. 实验第130-13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31-139页
   3.1. (一)Li/LiPF_6/纯化MMT(+)电池的放充电测试第131-132页
   3.2. Li-MMT的电导率第132页
   3.3. 1#电池:(一)Zn/Li-MMT/ZM03al+乙炔黑(25:2)(+)第132-137页
    3.3.1. 1#电池的充放电测试第132-133页
    3.3.2. 1#电池的阻抗谱分析第133-134页
    3.3.3. X射线粉末衍射与IR分析第134-137页
   3.4. 2#电池:(-)纯化MMT+乙炔黑(38:1)/Li-MMT/ZM03al+乙炔黑(40:1)(+)第137-139页
    3.4.1. 2#电池的充放电测试第137-138页
    3.4.2 2#电池的阻抗谱分析第138-139页
  4. 结语第139-141页
结论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5页
中文摘要第5-11页
英文摘要第1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黄酮、三氧化二砷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下一篇: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及冠心病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