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魅力网”概念下的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3页
插图目录第13-17页
1 绪论第17-33页
   ·研究背景第17-19页
     ·旅游度假需求旺,旅游市场前景好第17页
     ·景区建设热潮高第17-18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开发建设需求强第18-19页
     ·发展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战略意义认知加强第19页
     ·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内包含的旅游内容增多第19页
   ·问题第19-23页
     ·城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合理建设第20页
     ·城镇旅游服务功能与其它功能相互混杂第20-21页
     ·城镇空间景观风貌丧失地域文化内涵第21-22页
     ·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第22-23页
   ·相关概念定义与研究对象第23-26页
   ·文献综述第26-27页
     ·综述内容第26页
     ·综述总结第26-27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7-28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9-33页
     ·研究内容第29-32页
     ·框架第32-33页
2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的双边缘本质及自组织演变分析第33-57页
   ·相关概念分析与辨析第33-38页
     ·风景名胜区旅游镇第33页
     ·旅游集散地第33-34页
     ·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第34页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第34-35页
     ·城市 RBD(游憩商业区)与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关系第35-38页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特征第38-42页
     ·边缘区位——关联第39-40页
     ·边缘景观——异质性第40页
     ·边缘经济——多样性第40页
     ·边缘经济——不稳定性第40-41页
     ·边缘文化——敏感性第41页
     ·边缘管理——模糊性第41-42页
   ·其与所依托的风景名胜区关系第42-44页
     ·二者统一性第42-43页
     ·二者差异互补性第43页
     ·与景区联动互补规划原则第43-44页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功能第44-45页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空间自组织演化分析第45-55页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理论第45-46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空间发展的原动力——空间与功能的协调适应第46-47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空间演化方式——超循环第47-49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空间自组织演变特征第49-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3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的空间景观风貌地域文化视角认知第57-77页
   ·地域文化第57-60页
     ·地域文化概念第57-59页
     ·地域文化结构层次第59-60页
   ·地域文化城镇空间景观风貌第60-62页
     ·概念混沌第60-61页
     ·广义城市风貌与狭义城市风貌辨析第61-62页
   ·地域文化城镇空间景观风貌发展规律与基本特点第62-66页
     ·发展规律:内外互动、传承演进第62页
     ·基本特点: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第62-63页
     ·案例说明第63-66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空间景观风貌的现实误区与对策第66-74页
     ·现实误区——布景式第66页
     ·空间生产理论第66-67页
     ·“布景式”传统空间景观风貌生产逻辑第67-71页
     ·规划立场与策略——前台、后台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7页
4 “魅力网”概念生成的两大基础体系第77-107页
   ·“魅力网”的启发性来源第77-82页
     ·实践来源第77-79页
     ·旅游地图启发第79-81页
     ·城市空间设计方法综合运用第81-82页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的客体要求第82页
   ·“魅力网”旅游功能体系六要素——基于旅游者“行为—心理”第82-92页
     ·基于“食”的功能要素第83-84页
     ·基于“住”的功能要素第84-85页
     ·基于“行”的功能要素第85-86页
     ·基于“游”的功能要素第86-87页
     ·基于“购”的功能要素第87-88页
     ·基于“娱”的功能要素第88-89页
     ·“魅力网”功能体系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第89-91页
     ·“魅力网”功能体系总述第91-92页
   ·“魅力网”空间景观体系六要素——基于城镇“地域文化”第92-105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街道要素第92-94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要素第94-95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节点要素第95-97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标志要素第97-98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山水景观第98-100页
     ·基于地域文化的田林景观第100-102页
     ·“魅力网”空间景观体系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第102-104页
     ·“魅力网”空间景观体系总述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5 “魅力网”概念下的规划设计方法建构第107-129页
   ·“魅力点”要素的生成——两大体系网格法第107-111页
     ·思维方法第107-109页
     ·形象说明第109-111页
   ·“魅力网”结构体系——总体网络状结构第111-114页
     ·“魅力网”功能隐含结构第111-112页
     ·“魅力网”空间外显结构第112-114页
   ·“魅力网”的旅游容量性第114-119页
     ·“魅力网”极限容量的确定因子第114-116页
     ·景区服务型城镇“魅力网”的容量规划第116-119页
   ·“魅力网”概念的双重内涵认知第119-120页
     ·“魅力网”的物质实体性——城镇旅游空间系统第119-120页
     ·“魅力网”的方法思维性——“功能—空间”互动思维方法第120页
   ·“魅力网”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关系认知第120-123页
     ·“魅力网”与城市设计第121页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第121-122页
     ·“魅力网”与城市规划——“魅力网”概念下的规划设计方法第122-123页
   ·“魅力网”其它方面认知第123-126页
     ·两种关联认知第124页
     ·四种特性认知第124-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9页
6 “魅力网”概念下的规划实例运用第129-153页
   ·“魅力网”与旅游服务城镇规划体系的融合第129-131页
     ·“魅力网”之于总体规划第129-130页
     ·“魅力网”之于详细规划第130-131页
   ·“魅力网”之于总体规划——头渡案例第131-141页
     ·头渡概况第131-132页
     ·“魅力网”构建——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建构第132-138页
     ·“魅力网”引导总体规划各方面内容第138-139页
     ·“魅力网”(局部)——转化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成果第139-140页
     ·认识与结论第140-141页
   ·“魅力网”之于详细规划——三泉案例第141-150页
     ·三泉镇概况第141-142页
     ·“魅力网”构建第142-148页
     ·“魅力网”的两个关联度协调第148-149页
     ·“魅力网”的控制实施——转化为城市设计成果(导则与图则内容)第149页
     ·认识与结论第149-150页
   ·“魅力网”之于两个案例的比较性认识第150-151页
     ·体系性比较认识第150-151页
     ·案例侧重性与概念全面性比较性认识第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7 结语第153-157页
   ·本文成果第153-154页
   ·作者展望第154-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3页
附录第163-171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63-164页
 B. 附录图表第164-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