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概述 | 第11-14页 |
(一)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二) 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例 | 第13-14页 |
二、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及其评价 | 第14-24页 |
(一) 客观说 | 第15-16页 |
1. 客观说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 | 第15页 |
2. 对客观说的评价 | 第15-16页 |
(二) 主观说 | 第16-24页 |
1. 主观说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 对主观说的评价 | 第17页 |
3. 折衷说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4. 对折衷说的评价 | 第18-20页 |
5. 对“脱离共犯关系说”的解读 | 第20-24页 |
三、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分类解析 | 第24-33页 |
(一) 组织犯的中止 | 第24-26页 |
1. 刑法的一般规定——犯罪集团中的组织犯的中止认定 | 第25-26页 |
2. 刑法的特殊规定——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的组织犯的中止认定 | 第26页 |
(二) 教唆犯的中止 | 第26-29页 |
1. 教唆犯已开始实施教唆行为但尚未完成教唆之时 | 第27页 |
2. 教唆行为已实施完毕,但被教唆者尚未实施犯罪行为之前 | 第27-28页 |
3. 被教唆人已着手实施犯罪阶段 | 第28-29页 |
(三) 帮助犯的中止 | 第29-30页 |
1. 正犯已预备犯罪但尚未开始着手实行犯罪阶段 | 第29-30页 |
2. 正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阶段 | 第30页 |
(四) 共同实现犯的中止 | 第30-33页 |
1. 在共同实行犯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前 | 第32页 |
2. 共同实行犯着手实施犯罪之后 | 第32-33页 |
四、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完善 | 第33-43页 |
(一) 认定标准的立法完善 | 第33-39页 |
1. 立法完善的理论依据 | 第33-36页 |
2. 立法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36-39页 |
(二) 刑事责任追究的立法完善 | 第39-43页 |
1. 立法完善的理论依据 | 第39-42页 |
2. 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