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银行监管的经济学视角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写作安排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金融稳定与外资银行监管的理论阐述 | 第18-27页 |
·金融稳定理论 | 第18-20页 |
·金融脆弱论与金融不稳定说 | 第18-19页 |
·金融稳定的理论阐释 | 第19-20页 |
·银行监管理论 | 第20-24页 |
·银行监管的外因:金融市场失灵 | 第20-21页 |
·银行监管的内因:银行内在的不稳定倾向 | 第21-22页 |
·金融稳定视角下银行监管理论的深化 | 第22-24页 |
·外资银行监管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决定金融稳定的效益性 | 第25页 |
·外资银行市场运营监管改进金融稳定的系统性 | 第25-26页 |
·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维持金融稳定的动态性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金融稳定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证考察 | 第27-44页 |
·我国外资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外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监管 | 第27-28页 |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28-30页 |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现实状况 | 第30-32页 |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35-36页 |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 第35-36页 |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6页 |
·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44页 |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 第36-37页 |
·具体指标的选取和定义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第4章 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 | 第44-55页 |
·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44-48页 |
·决定外资银行监管模式的因素 | 第44-45页 |
·外资银行监管模式体系比较 | 第45-48页 |
·监管原则的比较 | 第48-49页 |
·监管措施比较 | 第49-53页 |
·监管具体内容存在差异 | 第49-52页 |
·监管具体手段的比较 | 第52-53页 |
·监管法律体系的比较 | 第53-5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建议 | 第55-69页 |
·完善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55-57页 |
·进一步完善外资银行立祛的原则 | 第55-56页 |
·完善外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具体措施 | 第56-57页 |
·构建系统的外资银行有效监管模式 | 第57-59页 |
·建立监管协调新机制 | 第57-58页 |
·建立外资银行同业公会自律管理机制 | 第58页 |
·发展和加强社会外部审计的建设 | 第58-59页 |
·健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机制 | 第59-60页 |
·完善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 | 第59页 |
·完善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环节的监管 | 第59-60页 |
·以分级监管为契机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 第60-66页 |
·外资银行微观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 第61-64页 |
·外资银行宏观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 第64-65页 |
·整个预警指标体系值的确定 | 第65-66页 |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66-67页 |
·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第66页 |
·存款保险机构模式及职能 | 第66-67页 |
·存款保险费率和赔付方式 | 第67页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附录B | 第7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