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沟隧道合理净距数值模拟及中夹岩加固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小净距隧道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9-11页 |
| ·小净距隧道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进展 | 第11-16页 |
| ·隧道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 ·小净距隧道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小净距隧道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论文依托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18-29页 |
| ·软件介绍 | 第18-20页 |
| ·FLAC 概述 | 第18-19页 |
| ·FLAC-3D 简介 | 第19-20页 |
| ·FLAC-3D 计算和分析步骤 | 第20页 |
| ·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 ·围岩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20-22页 |
| ·地应力场的模拟 | 第22页 |
| ·释放荷载的计算 | 第22-2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基本假设 | 第24页 |
| ·计算模型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24页 |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24-25页 |
| ·模拟区域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5页 |
| ·网格划分及单元的选取 | 第25页 |
| ·隧道埋深的选定 | 第25-26页 |
| ·隧道净距的选定 | 第26-27页 |
| ·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 3 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研究 | 第29-63页 |
| ·Ⅲ级围岩的合理净距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拱顶下沉分析 | 第29-32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水平收敛 | 第32-34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围岩的受力特性分析 | 第34-38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塑性区分析 | 第38-40页 |
| ·Ⅳ级围岩的合理净距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拱顶下沉 | 第40-42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水平收敛 | 第42-45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围岩的受力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塑性区分析 | 第48-50页 |
| ·Ⅴ级围岩的合理净距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61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拱顶下沉 | 第50-53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水平收敛 | 第53-56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围岩的受力特性分析 | 第56-59页 |
| ·小净距隧道毛洞的塑性区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4 小净距隧道合理施工方法数值模拟 | 第63-76页 |
| ·不同开挖方法的模拟施工步骤及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 ·隧道围岩应力特征 | 第65-67页 |
| ·中夹岩应力特征 | 第67-70页 |
| ·围岩应变特征 | 第70-71页 |
| ·围岩位移特征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5 小径距隧道的中夹岩加固技术 | 第76-85页 |
| ·中夹岩加固技术统计与分析 | 第76-77页 |
| ·中夹岩加固技术作用机理 | 第77-79页 |
| ·小导管注浆作用机理 | 第77页 |
| ·系统锚杆作用机理 | 第77-78页 |
| ·水平贯通预应力锚杆作用机理 | 第78-79页 |
| ·中夹岩加固技术的比较与稳定性分析 | 第79-81页 |
| ·中夹岩加固技术的比较 | 第79页 |
| ·中夹岩稳定性初步分析 | 第79-81页 |
| ·Ⅴ级围岩加固的模拟分析 | 第81-84页 |
| ·中夹岩加固后的拱顶位移和水平收敛分析 | 第81-82页 |
| ·中夹岩加固后的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6 结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